■ 储敏伟 上海金融学院校长、教授
以前我们的开放有什么样的特点,指导思想是什么?现在到了新的阶段,我们相应地要做哪些转变?我们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还是要通过推动转型发展,推动我们整个经济体制全面的改革,才能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关于前30年开放经济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这个指导思想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我们当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主要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吸引外国的资本,还有后面的一些内容,我们指导思想是比较明确的,就是扩大国际市场,开拓外需,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除了人口红利、体制红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开放红利。开放红利主要体现在扩大国际市场,扩大外需,没有这么多的外需我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增长。我们在加入WTO的前前后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在不断地用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来要求我们自己,来推进国内的改革,所以这个指导思想很重要。另外,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即我们在摸索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过程中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现在都在讲中国模式,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确实和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太相同,中国政府主导的模式比较明显。回过头我们在开放当中是不是也在摸索这样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如果模式不太合适的话,至少发展道路不同。所以,需要看看我们原来的指导思想,哪些已经实现,哪些还没有完全实现,或者还有进一步实现的价值。
第二,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开放,它的三个阶段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大的过程。80年代提出的是沿海、沿江、沿边的开放,四个特区,然后是加工贸易。那个阶段以引进来为主,走出去还很少。所以,80年代严格来说还不是一个双向开放的经济,还是一个所谓站在国内发展的外向型的经济。从90年代的开放历程来看,我们提出了浦东新区的开放,出现了比原来的小特区更大的一种特区模式。然后,边境贸易区、保税区,还有内陆也开始开放。同时,90年代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开始“走出去”,但是90年代的“走出去”从当时了解的情况来看是以亚洲、非洲地区为主,而且“走出去”的产业也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第三个阶段是新世纪以来,重大的标志是加入WTO,然后实行国民待遇,然后是两个市场的融合。外贸依存度的大大提高,现在超过50%,前几年曾经到过60%,更高的都出现过。我们开放内陆主要是加强中西部的开放,应该说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开放也有一定的发展。走出去又进一步扩大,包括在地区上,不仅限于亚洲、非洲,还包括向欧美地区的走出去,还有走出去要面向一些新兴产业。回顾一下这个过程,从中概括一些主要特点。首先,我们国家是一个渐进式的开放,在试点当中不断地扩大开放。从贸易开放向投资和其他领域、其他方式的不断发展。它是一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不断相结合的开放。再有,就是从点到面,从局部到全局;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到支柱产业;从早期完全由政府主导的逐步转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开放模式。
新时期我国开放经济面临的变化与障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际上的变化和障碍,二是国内的变化和障碍。国际上的变化和障碍,一是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华盛顿共识”遭到了一些挫折。现在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可能还要注意到这一点,体现在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上。二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发展,使得国际的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制造业,包括整个实体经济原来的全球格局和体制规则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领域包括G20和其他一些国际金融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个变化和障碍,主要是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和贸易投资的方针也在发生变化,其中包括贸易保护主义上升。主要经济体的财政金融制度也都在进行改革,有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改革在相当程度上对下一步提高开放经济的水平形成了一些障碍。
国内的变化和障碍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发展模式,也就是粗放型的、资源消耗型的、外需主导型的、投资驱动型的,这些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目前已经开始了重大的转型,但是这个转型是非常艰难的,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是经济下滑、财政收入的下滑。第二方面,我们最近几年为了应对金融经济的危机,强化了政府干预,实施了加强投资拉动的重大措施,产生的结果在短期内是适当地抵消了一些经济危机或者是经济下滑,但是它所产生一些负面或者是长期的不利效应是我们的产能过剩,也是我们进一步对外开放当中所出现的新的变化和障碍。第三方面,现行的经贸体制、投资体制、财税金融体制现在还是难以适应进一步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第三个问题,面对这样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我们应该在转型和改革当中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在指导思想上是不是能够这样考虑,一是在转型当中去开放,不能在原来的经济格局下,原来经济发展模式下去开放,要在转型中去开放,反过来以开放促转型。第二,要在改革中开放,以改革促开放。第三,要在产能调整当中开放,反过来以开放来促进我们的产能调整。产能恶化是靠政府手段,反过来产能调整也完全靠政府手段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短期内可能有所缓解,但是今后的长效机制还是难以形成。在改革中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一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里讲到经济体制改革和重大方式的转变时指出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二是改革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方式具有中国特色,因为西方宏观调控模式难以适应中国的实际状况,但是中国宏观调控模式当中,现在来看确实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第三,要继续改革调整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的结构,来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第四,要加快财政金融的改革,尤其是税制改革与币制改革,为开放型经济服务。最后一点是深化币制改革,就是整个金融的改革。整个金融体制改革希望抓紧推进人民币贸易结算投资回流的改革试点,使人民币支付流通手段能够进一步加强。最后要实施推进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这个时期应该是推进这些改革的良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