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流 公务员
4月20日雅安发生地震,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巴曙松很关心5年前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捐建的希望小学是否安好。热心网友探访并发微博称该小学是“固若金汤”。这条微博21日0时42分发布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截至今日0时转发超过2万人次。(4月22《长江日报》)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捐建的一座希望小学,在这次地震中“固若金汤”,表明其按严格的设计与施工水准建造,质量过得硬,抗震能力强,而这正是当初华科大校友捐建这座希望小学的首要条件。可见,无论是捐建者,还是承建者,均向灾区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这样的答卷,才是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可否认,芦山、宝兴等县房屋倒塌严重,人员伤亡大,除了地处地震中心之外,也与房屋质量差不无关系。中国房屋“寿命短”,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在于耐久性设计标准过低。除了大拆大建等人为因素,过低的设计标准是“潜伏”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基因缺陷”。目前我国一般建筑的设计使用寿命为50年,重要建筑为100年,虽然我国的《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中规定了设计使用年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少设计、施工单位将规范的最低要求作为唯一标准。至于农民自建的房屋,更是简陋不堪,毫无“标准”可言,一旦遇到地震等自然灾害,便后果不堪设想。
可见,设计标准过低,加之部分房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是导致我国房屋大都“经不住打击”的主要原因。同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偏低,常常一块预制板的滑落就能引发连续倒塌。我国规定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总体只有国际通用标准的1/2,由钢筋锈蚀决定的使用寿命只有国外的1/4-1/3。保护层厚度过薄,是我国在设计标准上与国外存在差异最大、亟待提高的地方。影响房屋寿命长短的质量因素主要是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二者首先取决于建造时的设计与施工水准。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构造及连接措施,我国的建筑不仅使用寿命短,而且很容易在灾害作用下发生多米诺骨牌似的连续倒塌,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76年唐山地震时摧毁当地房屋21万幢,而同样7.8级的地震在1985年袭击智利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因当地房屋有较强抗震能力,死亡仅150人。
综上所述,华科大校友捐建的这座希望小学,给灾后重建一个有益启示:不仅是学校,每一座房屋都应该成为“房坚强”。这就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做好勘察、设计、施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的设计、建设技术和经验,保证灾后重建的房屋既能“长命百岁”,又能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