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荣
目前,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做了很多梳理,世界各国的旅游专家也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旅游做出了解释,但尚未形成广泛接受的明确定义。笔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现代文明痕迹相对较少的人类活动区域,游览、参与、体验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生活方式和历史传承的旅游活动。
安徽黄山地区的4A级景区——唐模景区自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以来,在旅游开发模式上值得剖析。
唐模是黄山十大景区之一。唐模位于黄山南麓,始建于唐,盛于明、清,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的文明古村,仍保持着以农业耕作为主的经济形态。自开展乡村旅游开发以来,唐模村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2006年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7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最佳古村镇、安徽旅游十大美丽乡村名录,2008年被评为黄山市知名品牌,安徽省文明诚信窗口单位。现在的唐模是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据统计,唐模景区2010年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同比增长31.4%;实现旅游收入408万元,同比增长29.5%。2011年共接待游客23.5万人次,同比增长35%;实现旅游收入560万元,同比增长37.3%。
唐模景区自发展乡村旅游以来,尝试了多种开发模式,从最初的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到如今的科学管理、多方合作,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个体农庄模式。个体农庄模式是指农户对自己的农场、果园进行改造,使之具备旅游接待能力,以“个体户”的形式提供旅游接待服务工作。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旅游产业的启动,黄山成为国内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在这种大环境的背景下,唐模村部分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果林、茶园经济农家乐,形成了唐模乡村旅游的雏形。这种模式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属于农户的个别现象,在市场宣传、游客招徕、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天然的缺陷。
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由个体农庄模式发展而来的。在个体农庄发展到一定阶段,已无法满足游客对旅游接待服务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复星集团于2002年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租赁唐模景区开发乡村旅游。通过新设立的徽州假期旅游公司与村民合作开发旅游,由公司负责景点的开发建设、对外的市场营销、游客的统一接待;村民借助景区影响力,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田园生活体验等服务。景区的门票收入也由公司和村民按协议分成。这种模式将专业化旅游开发与农民的闲置资产、生活起居有机结合,既达到了旅游开发的目的,也解决了农村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
政府+公司+农户模式。这种模式是公司+农户模式的进一步延伸。由于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涉及到征地、水电交通配套、协调与村民之间产生的纠纷等问题,唯有通过政府才能得到解决。因此,徽州假期旅游公司加强了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将政府部门引入到三方合作中来。由政府部门作为中介,将旅游企业与村民联系在一起,负责协调、处理纠纷,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管理、规范农户经营行为;公司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行为规范,为村民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专业培训,并进行景区开发经营,为农户的旅游接待行为提供外部条件;农户经过公司提供的免费培训,利用自家资源、条件开展旅游接待活动,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分配。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唐模景区目前采用的开发模式就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企业+农户模式”发展而来,在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农户参与的景区开发模式基础上,引入战略合作者进行多元化开发。其优点在于:一是提高专业化程度,旅游业涉及的范围较大,这种模式可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在各自领域的专业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项目成功率和项目运营水平;二是增加收入增长点,通过多元化经营,改变原有的单一收入结构,丰富企业收入来源;三是减轻资金压力,既可由合作方带来投资,也能通过住宿、餐饮、娱乐等资金回收期较短的项目缓解景区长期开发的资金压力。
由于徽州假期旅游公司是复星集团首次尝试进入旅游产业,对旅游景区开发缺少必要的人才储备和成功经验。2004年,徽州假期旅游公司引入了安徽省旅游集团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在双方以及政府、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原本发展速度较慢的唐模景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仅一年多时间即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复星集团由于战略重心调整退出唐模景区开发经营后,省旅游集团进一步丰富了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内容,不仅继续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还在业务范围上进行了拓展。先后与法国佛朗士孔泰大区就环境保护与水治理进行合作、与法国家庭旅馆联合会就国际乡村酒店项目进行合作、与法中之家旅游公司就国际游客招徕以及国际市场宣传进行合作。通过上述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以及多家实力雄厚的战略伙伴的加盟,唐模景区的发展势头显著增强。自2010年开始,旅游接待人次、经营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30%。
(作者单位:安徽旅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