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老外”长相,却穿着一身太钢的蓝色工装。太钢聘用了“洋职工”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太钢国贸公司。推开经营管理部的办公室门,正巧看到的就是这个一脸朝气的大男孩“老外”——杜可。
来自哥伦比亚的杜可,四年前来到中国,就读于北京语言大学。没有一点中文基础的他,最初连“你好”都不会说。如今,杜可已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原本以为,采访要通过中文翻译来进行,没想到,记者与杜可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不看其人,仅听说话,会以为杜可就是一个中国人。不仅如此,除了母语西班牙语,杜可还熟练掌握英语。就要毕业时,杜可想离开北京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就在此时,他在校园网站上看到了太钢的招聘启事。
“太钢的不锈钢做得非常好,是世界最大的不锈钢企业。”杜可说,“这些在来太钢之前我就知道,我非常想到太钢工作,是因为太钢是国有企业,可以有很多学习的机会。都说国有企业很稳定,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外国人进入国企工作的机会是很少的,有到太钢工作的机会来到面前,我当然非常想尝试。”
带着一颗好奇心和无限的求知欲,杜可凭借自己国际贸易的专业和掌握三种语言的条件顺利来到太钢。
“像我们这种刚毕业的学生,能找到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容易。在学校学到的都是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是不一样。太钢给了我这样的专业平台,天天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天天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很开心,也很喜欢。”
已工作了近半年的杜可对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似乎都非常适应,问及他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他说:“都是好事,天天都能遇到新问题。在师傅们帮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国际化的企业需要国际化的人才,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 太钢国贸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人刘振宇告诉记者,“国贸公司作为太钢集团的国际化贸易平台,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境外子公司的业务运作也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在太钢的支持下,第一批聘用了杜可及另外一名缅甸籍员工温斯淳,以发挥其对当地贸易、法律了解的优势。为了让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我们内部制定了师带徒计划和管理办法,让有经验的师傅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培养,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快速提高他们的职业化水平。这半年来,他们的进步都很大,有些工作已经开始独立操作了。他们也很吃苦,该加班时从没有怨言。”
对此,杜可说:“回到宿舍也没什么事可做。太钢能给我这么好的平台,年轻人加班也是学习的过程。”
赶快武装起来,迅速成长起来,是外籍员工留给大家的印象,也是大家很喜欢他们的原因。半年的试用期快到了,杜可和温斯淳希望自己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更喜欢这里的人。(黄传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