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1月1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黄河之水天上来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写在河套酒业成立六十周年

  连载⑩

  

  汉明 著

  把对党的感恩写进家谱的人

  土改时,张庆义家里按当时的说法是分到两条牛腿,也就是说与别人家合分到一条牛,但这却帮助他们改变了贫困生活。他对党的培育有着深深的感恩之情。

  由于张庆义的姥爷是地主出身,他在机械厂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入了党,这十年他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打扫卫生,出板报,搞文艺宣传,他都是活跃分子。

  张庆义对党的感情有多深?我们来看看他的家谱,家谱里记载了张庆义一段纪念文字,标题是:对母亲的诉说。这段文字对于理解张庆义的精神世界是重要的,摘录如下:

  母亲,我们姊妹三个正需要母亲的时候,你却走了,你走得放心吗?是爷爷、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奶奶给予母爱般的关怀,1964年,奶奶带领翠女去五原七爹家治疗腰椎结核病,结果没有来得及治疗,少年夭折。临走时没有穿上一套新衣服,旧炕席裹着烧掉,原因是我们家里太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富民的政策一个接一个,我们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父亲自你走后干了七八年杂活,后到杭锦后旗农机厂和电池厂当门卫。1980年退休后到五原随张庆升一起生活,1999年患脑血栓病逝,享年82岁,与母亲合葬在山上“张氏陵园”。2003年张庆义带领你的孙子们又修建了坟墓,外面镶嵌了花岗岩。

  父亲一生中再没婚娶,一是父亲对母亲感情太深,二是怕儿女受后母的冷遇,父亲的这些做法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母亲:儿女没有给你丢脸,都事业有成,1953年,政务院发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又发布了按人定量供应粮食的通知,母亲果断决定1956年腊月将家搬到陕坝镇,脱离了几千年世代农村生活,从此改变了我们和后代的命运,给了我们读书和活动的空间,我们由衷地感谢母亲,后代儿孙也感谢你,要不是母亲这样果断决定,我们现在可能还在农村务农。

  母亲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村妇女,她和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兼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品德——好劳乐施、勤朴节俭、乐观坚韧、善良谦和,除了这些品德还有:

  一是孝敬公婆,团结四邻和谐共事,与弟兄妯娌和睦相处,她和父亲从不吵嘴也不讲脏话。她心灵手巧、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勤劳贤慧,人人都夸她是位贤妻良母。

  二是对教育有很高的认识。她经常和父亲说,我们这代人没有文化当了个“睁眼瞎”,我们无论如何把儿女们送到最好的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她一向认为城里的学校要比乡下的教育质量高。1956年下半年开学,她把张庆义送到陕坝街上读书,张庆义放假回来说,街上的学校这也好那也好,于是增加了父母向陕坝搬家的决心。这也是我们向陕坝搬迁的主要原因。

  三是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母亲患有慢性阑尾炎,每次发病疼得厉害,豆大的汗珠向下掉,她一声不吭。中医根本无法审清病情,为给母亲治病,我们搬到陕坝也是重要的原因。搬到陕坝后,由于过春节母亲过度劳累,因此旧病复发,转成急性阑尾炎,后转成化脓性阑尾炎。1957年正月晚住院,她劝送她的人回去吧,她的病不咋了。因送到太迟了,于凌晨五点心脏停止跳动。母亲是疼死的,享年36岁。

  我们缅怀母亲的优良品质,就是要使世代继承,发扬光大,经此寄托我们的哀思,激励后人奋进。

  张庆义是位孝子,他主持出版了家谱,家谱里写上对党的感恩,是希望世世代代不忘记这段历史。

  母亲是个坚毅的人,每次发病疼得厉害,豆大的汗珠向下掉,她一声不吭。这一细节深深印在张庆义的脑海里。母亲的言传身教再加上多年的自我历练,使张庆义渐渐成为坚毅而心智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