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捷 党务工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城镇化成为十八大之后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什么是高质量的城镇化?不乱占耕地建大马路、大广场、甚至大空城,彻底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城镇化。(12月25日 新华网)
理论上,城镇化吸收农民进城,不仅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也完善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民居住、生产、生活、出行、就医、入学、购物等条件,农民应该是受欢迎的,但在现实当中为何却出现农民拒绝交出土地,变相拒绝城市化的现象,还引发有知之士诸如郑风田教授式的担忧呢?
通常,我们只看到城市化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城市化进程中发生的一些严重负面问题。实践中,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与农民争地的现象;其次,发生了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与农民争利的现象;再者,没有安排好农民进城的发展出路,没有出台农民进城合理分享社会保障利益的机制,而是把农民推向了社会。对农民而言,城镇化的结果是农民成了无业的弱势群体和无保障群体。
环顾宇内不难发现,一些地方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面积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的张力非常强大,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地方政府部门和开发商与农民争地、争利的现象,拆迁矛盾此起彼伏。
地方政府部门希望以最低的价格从农民手里征地,经过简单整理后高价转手卖给开发商,巨大的土地溢价收益进了财政笼子,富了土地财政。以“地王”著称的开发商或囤地炒地获利,或开发房地产高价卖房给进城的农民。于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赚得盆满钵满,唯有农民不但失地、失利、失家园,还花光了少得可怜的征地补偿买开发商的房子,结果农民背上债务上了楼,有了住房,可是却失去了生存来源,生存基础进一步弱化,生产、生活和生存更加困难。
可以这说么,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没有设计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的制度,农民进城没有分享到城市化的红利,收入没有增加,生活没有改善,反而成了利益被剥夺者,成了城市的新困难群体,农民从进城的那一刻起就成了城市的底层人。这样的城市化进程当然不是农民需要的,也是不受农民欢迎的。
正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公平利益机制缺失,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农民不愿把土地交给政府,不愿城镇化,于是征地拆迁矛盾不断升级,成了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这样既妨碍城镇化进程,也制造社会矛盾,并影响政府的形象,严重的时候局部动摇政府诚信,激化民众的仇恨情绪。
揆诸现实,郑教授的说法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号中了城镇化的脉搏,看到了过去及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此,在民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语境下,在加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设计保障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的制度,实现城镇化脚步走到哪里,民富推进到哪里的愿景,以城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富步伐,否则,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