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城镇化不是“炒地皮”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蔡红东 财经工作者

  近段时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的城镇化,备受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12月16日《证券时报》率先报道,“基金调仓瞄准城镇化主题”,“掘金六大主线7地产股”。报道称,在房企纷纷出手拿地的同时,年底各地政府也在加快土地供应规模,不少地方土地市场迎来井喷。12月24日《今日早报》报道:上周末,在杭州举行的财通证券2013年A股投资策略报告会上,对于目前市场热门的“城镇化”主题,民生证券建筑与工程首席分析师王小勇作出精辟解读,其主要观点是,“新型城镇化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创造房地产投资需求”。

  如此“城镇化”,岂不是在怂恿地方政府“炒地皮”吗?

  其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城镇化建设已经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更何况,国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等宏观策略,根本不会给房地产业肆意扩张的机会。因此,业内人士特别是房企老板不要把赌注全部压在城镇化这一边了。

  想当初,我们有不少地方政府就是因为误读了城镇化这个概念,才导致把出卖土地资源当作其主要内涵。如此“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短期行为,显然有悖于科学发展观。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12月24日在《证券日报》撰文指出:近十年来,为了GDP的增长,政府对城市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一个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造城运动也就在这过程中兴起。近十年来,中国新建住房的总量占世界新建总量的一半以上。其结果是城市规模扩大了,房价上升了,GDP增长了,但农民却无法进城(即所谓中国的城市化率2011年达51.3%,但如果按户籍人口2011年实际城市化率只有35%)。如果农民不进城,叫什么城镇化?有人把这种城镇化叫做“伪城镇化”。

  看来,我们有必要正确把握城镇化的内涵,用全新的理念推进城镇化建设。窃以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无非是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建共享小康社会。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循序渐进,且重在有相应的项目产业作支撑。如果没有任何项目产业布局,开发再多的房地产、建再多的高楼大厦,恐怕也是一座“空城”。这样的城镇化,只能造成包括土地在内的国有资源的大量闲置浪费或变相流失,可谓“劳民伤财”,不如不搞。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城镇化建设进行有益的探索,大胆创新和尝试,走市场化的新路。要压制房地产开发,让项目产业先行起步。要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要素引入城镇化建设,着力抓好投资项目产业,以此来粘合城乡资本,形成合力,实现城乡资本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