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 张汉亚
改革开放之后,在1979年—2011年的33年中,我国经济(GDP)年均增长达到9.89%,其中2003年—2011年的9年中年均增长高达10.85%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这种9%以上的快速增长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如日本,在1955年——1972年的18年快速增长时期,年均增长达到9.8%,但进入上世纪70年度中期之后,年均增长就下降到6%以下,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一直在1%左右。我国的经济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在9%以上,这种高速增长究竟能够再保持多长时间,是各方面关心的问题。
一、 经济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增长
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消费和出口提出需求,由投资建设相应的生产能力予以满足,但投资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还具有提供新产品,引导消费和出口需求的功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可供消费和出口的社会产品种类的数量迅速扩大,过去闻所未闻的新产品层出不穷,都是投资建设的结果。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无疑是与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分不开的。因此,今后还能够保持多长的时间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快速增长能够保持多长时间。
1、投资建设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条件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水利、房屋等设施)和基础产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建设投资。这类投资的特点是: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投资量大,建成后使用期长,更新速度慢。这一点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表现最为明显,如电力、公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等具有网络特征的基础设施,受国土范围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增加;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机械设备等基础产业的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后,可以通过出口继续增长,但要受到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限制,发展也有极限。如美国、日本等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年钢产量都达到1亿吨以上,但之后都下降到8000万吨以下。
另一类是直接供人们生活消费使用的各类产品生产和服务行业建设投资。这类投资的特点是:单个项目投资量相对较小,由于竞争激烈,产品更新快,在建的项目数量众多,对投资的需求相对稳定,但与前一类建设相比,每个行业对全社会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变化的影响较小。
2、投资不可能永远持续快速增长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看,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的高峰期一般是发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城镇化阶段。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完备程度,其完备之时就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之日。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对投资的需求增长必然下降,经济也不可能再保持快速增长。目前世界上各发达国家的投资和经济都长期保持低增长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的必然结果。
我国目前处于向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变时期,也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快建设和各种生产能力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和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改善的发展阶段,今后几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许多因素都要求经济和投资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但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需求不会再有较大的增长,对投资的需求将急遽减少,导致全社会投资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放慢。
二、我国经济还能快速发展多少年
我国在2002年以后进入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新的高峰期,其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高达70%左右,这些产业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进而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中后期,电力、电信、公路、钢铁等行业的建设都已过了投资的高峰或快速增长期,近两年的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但还有城市设施、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许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还处于投资的高峰期,全社会投资仍然要保持一定时期的快速增长,并推动我国经济在今后一个时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各级政府为“十二五”时期制定的建设项目规划表明,主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完善最多再需要5-7年的时间,就是说大约在2018年左右就将结束投资的高潮期。之后,投资的增速将明显下降,由于其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必定使全社会的投资增速大幅度下降,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可能再保持在9%以上,可能会快速下降到6%以下。即使我国在今后几年放慢投资建设的增长速度,使经济增长保持在8%左右,到2020年的增长速度也将下降到6%以下。
三、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之后,经济和投资的增长将如发达国家那样,主要取决于消费和出口的需求,投资将根据这些需求的变化而发展。届时支持经济发展的投资主要用于以下6个方面:
(1)各类产品的创新投资,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线建设等等。
(2)各类适应人们生活消费变化和能够引导人们消费的产品生产能力建设。
(3)服务业的建设。无论是生产服务业,还是生活服务业的需求都是要不断发展的。起作用最大的可能是生活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4)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建设。
(5)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建设。
(6)产业调整和弥补折旧生产能力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