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如何看待“中国模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笔者赞成一些学者的判断,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是双重的,一半是市场经济,一半是统制经济。所谓统制经济指的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即政府垄断的经济。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晏智杰

  

  统制经济仍起支配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问题根源何在?笔者认为,说了多年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之所以进展缓慢;呼声甚高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之所以踏步不前;反腐倡廉之所以收效甚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归根到底在于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到位,政治体制改革停滞不前。笔者赞成一些学者的判断,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是双重的,一半是市场经济,一半是统制经济。所谓统制经济指的就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仍然起支配作用的经济,即政府垄断的经济。就产权制度改革来说,改革进展主要体现在原有的计划体制之外,即民营经济的发展;原有体制内的改革则主要体现为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至于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部门,如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行业,以央企为主体的大型国企(计划经济体制的主体)则仍然处于政府垄断的地位;各级政府掌握着支配土地、资金等重要经济资源的流向的巨大权力;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官员有着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通过直接审批投资项目、设置市场准入的行政许可、管制价格等手段,对企业微观经济活动进行频繁的干预。我们知道,垄断必然排斥竞争,垄断必然滋生腐败,垄断必然造成社会不公,这是当前中国诸多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的最大根源。这种情况表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远未完成,如果不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就还是很不确定的。

  “政府主导、市场受控”

  是中国模式吗

  然而,有人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深陷危机之际,中国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则提供了一种成功的典型,即所谓“政府主导、市场受控”,有人甚至主张将它定型为所谓“中国模式”。对此论断笔者不敢苟同。

  第一,这些年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恰恰不在于“政府主导、市场受控”,而是在于与其方向相反的改革开放。例如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小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制,对外贸易的增进,大力引进外资,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等等。

  第二,不应该忘记一个沉重的历史教训,即以政府所有制为表现形式的公有制与国有制,虽然在一定时期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但就长期来说它的效率是低下的,甚至到一定阶段成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致命弊端。

  第三,仅仅强调2008年后中国政府采取反危机措施(主要是中央政府投资4万亿元)所取得的正面成效(平稳度过了金融危机),却无视其明显的负面效应(地方政府债务沉重,信贷猛增直接带来通货膨胀等),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近视的观点。

  因此,不能赞同“政府主导、市场受控”的观点,而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维持现状和倒退都是没有出路的。当务之急在于排除特权、垄断或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铲除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的基础,使公权力的行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和民众的监督,否则就会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泥潭,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

  乃发展之必需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尤其迫切需要深化对市场经济性质的认识。认为市场经济姓资不姓社的传统观念早被打破了,然而,以为市场经济是私有经济,它姓私不姓公,它总是同私有制相联系,其动力是个人利己本性等观念,事实上还支配着人们的头脑。这是对市场经济制度本质的严重误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固然要以明晰的产权为基础,然而市场交易要得以实现,必须要为市场即公众提供适用的商品或服务,否则获利目的必然落空。恰如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所说,市场经济并非纯粹利己经济,也不会是单纯利他经济,而是利己和利他相结合的经济形式。这种利己当然不是损人利己,而是个人所拥有的合法权益;这种利他也不是空洞的脱离历史条件的纯粹利他,而是交换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客观需要,是利己的延伸和表现。可见将市场经济的本质理解为单纯利己主义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主体归结为所谓“经济人”,而“经济人”的根本特征据说就是怀抱利己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观点既违背事实,也不合乎民意。否则市场经济制度就会成为一群以邻为壑的宵小之徒,成为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杀戮之地,它怎么还能在世界上存在和发展到今天,甚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看不到它的终点。事实证明,成熟的或法治的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和所培育的经济主体的人格,恰如亚当·斯密所说,既不应是极端利己主义,也不应是纯粹利他主义,而是合理利己主义和高尚利他主义的有机结合。

  在笔者看来,只有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人性以及美德的标准,才能为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情操的结合与统一奠定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否则,在经济生活中一味追求利己主义,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一味高唱利他主义,只能扩大和加深两者之间的距离和鸿沟,建设和谐社会的理想就难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