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血荒”之下必须正视“社会病”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李冰洁 医务工作者

  宝鸡清洁工罗闯13年累计献血91次,31本献血证填得满满当当,他因此先后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铜奖、银奖、金奖。罗闯毕业于职业学校卫生检验专业,对医学知识有些了解,知道科学献血对身体不会有影响。罗闯现在的身体比以前还好。罗闯说:“只要我们科学献血,就是在做积德行善、利人利己的好事。”(12月9日《华商报》)

  媒体不时报道“献血大王”新闻,挺令人敬佩和感动。他们不只是献血多,还意味着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才是“献血大王”存在的社会价值,也是报道“献血大王”新闻的价值。令人遗憾的是,媒体报道缺少这样的深度,很少提及“献血大王”救了多少人的生命。

  说到献血,不由得想起“血荒”。近年来,“血荒”的报道铺天盖地。同时,“血荒”也是一直困扰着血站和医疗机构的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令一些待输血的病人家属纠结的问题。注意观察新闻报道会发现,不时发生因“血荒”导致无偿献血者无法享受免费输血的权利,并被医院强迫“亲友互助献血”。

  医院看似太霸道,其实是无奈之举。医院担忧血库没有血了,下一位病人需要输血时无计可施,可见医院这样做也是被“血荒”逼的。医院的手术多,每天都有人在做手术,一旦手术中病人发生意外需要输血,医院找不到血源,就意味着生命不保,这是严重的医疗事故。这是绝不允许的,所以尽管有人批评医院不给无偿献血者享受免费输血的权利,但医院不为所动,硬着头皮承担,实在是为了生命安全迫不得已的选择。

  在“献血大王”与“血荒”同时存在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承认,社会“病”了,需要“综合治疗”。首先,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病”得不轻。包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血站、红十字会、医院,不但没有涌现出“献血大王”,也没有广泛宣传科学献血常识,缺少科学献血的引领和“内部带头哥”,很多人担心献血会影响身体健康,是“血荒”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反过来看,一个职业学校毕业的清洁工凭着对卫生常识的了解当了“献血大王”,令谁汗颜?

  其次,献血机制不公开透明,年年无偿献血,用血时价格那么高,怀疑无偿献血被相关部门牟利,既是“血荒”存在的主要原因,也是近年来献血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边厢,大家纷纷无偿献血,为社会奉献一片爱心,一边厢,无偿献血的管理成本不公开,信息不对称。换位思考,谁都会感到气愤。

  再者,由于常识缺乏,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潜意识:表面上对频繁献血的人虽有敬意,但私底下却怀疑其有“病”。据媒体报道,北京小伙郝伦因其献血197次被誉为“献血状元”,也因献血而在求职和择偶时屡屡被拒,陷入困境与无奈。因献血多受“歧视”的背后,折射对献血的冷漠与不屑。其实歧视事小,不屑于献血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