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购房能力不看“数字”看“保障”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张西流 机关公务员

  日前,一份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安全评估报告》中有这样一个结论:“中国房地产业仍处于市场开发早期,只有最富裕的20%人口具备购房能力”。照此结论推理,也就是余下的80%人口要买房,就可能会成为房奴。(12月10日《燕赵都市报》)

  看到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这个“评估报告”,不由得想起了今年8月5日北京大学发布的报告,称“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数字的光鲜令人炫目。然而,“只有最富裕的20%人口具备购房能力”, 显然让这个“平均数”变得黯然失色,没有显示出人们在住房保障上的均等,因而也难以从中提炼出多少幸福指数。也就是说,数字的光鲜,只能刺激出纸上的快感,不能带来民生的愉悦。因为,这个住房“平均数”,代表不了人口“大多数”。

  事实上,人口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住房保障上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一部分穷人急需住房却买不起住房,不得不选择蜗居、租房、甚至住集装箱;另有一部分富人住房宽敞,却又购置了多套无人居住的豪宅;还有更多不穷不富的人们,虽然拥有自己的住房,但大都是祖孙几代人在抢占这狭小的生活空间,或勒紧肚皮还贷当房奴。如果把全国住房总面积比作是一块大蛋糕,就表明有20%富裕人口分走了一大块蛋糕,80%人口分走了一小部分蛋糕,甚至根本没有分到蛋糕。但住房平均数显示,所有的人都分到了一样多的蛋糕。

  今年3月,北京市公安机关组织开展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大调查时发现,全市空置房屋达到381.2万户。这是什么概念?假如一户平均住2人,就能住下700多万人口,如果是三口之家,就能容下1000多万人。仅仅一个北京,就有这么多空置房,全国住房空置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问题是,住房空置不仅是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也毫不留情地抢占了住房平均数的“份额”。还有,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69亿,占总人口数的12%,其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却大都占有大面积住房,也占去了住房平均数的一定“份额”。也就是说,一边是住房大量空置、空巢,让住房失去了人性的温度,一边却是许多城镇居民及大学毕业生因买不起房,被住房梦压扁了人性的温情。

  可见,国人的购房能力和人均住房面积,不看“数字”看“保障”。因此,有关部门不能被光鲜的数字和不切实际的住房平均数,蒙蔽了双眼,甚至冲昏了头脑。要知道,人均住房面积为36平方米的背后,还拥有80%买不起房和欲当房奴的人口,还潜伏着住房保障不公,还充满着居高不下的住房痛苦指数。这就要求在坚定不移地加强楼市调控的同时,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我们不求虚高的住房“平均数”,但求其能够代表人口“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