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洁
福建钢贸商人李国清的跑路事件,在发生近5个月后,仍给其所在的周宁商帮——这一在沪乃至全国钢贸的代表性群体,带来发酵式的后续影响。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称,6月6日,记者从周宁上海商会获悉,该商会刚刚起草公布了一份致上海国有、股份、城市、商业等银行金融部门的公开信,希望银行可以平稳放贷,而非对所有钢贸企业不分好坏“一刀切”。
据周宁商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上海钢贸商的集体贷款规模达到1600亿元,而经初步统计了解,今年年初到目前,周宁上海钢贸业的融资规模已经收缩了23%以上。
“有消息说,部分银行对钢贸的收贷规模达30%-40%,而我们根据自身流动资金、投资建设、债务负债等实际情况,认为底线不能超过25%。”
6月6日,上海周宁商会执行会长肖志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而有的钢贸商还担心银行会不会进一步收紧至50%-60%,那将引发更大的系统性风险,甚至灾难。”
“过去融资是大型专业市场服务功能中重要部分,银行让市场主办方承担着无限连带责任和周宁商帮的联保互保来控制全部风险,而不是由银行商业条款对贷款企业进行有效约束,在市场全面危机时,银行方是否应该扶助联保互保体和市场担保公司。”
不要“一刀切”,实现平稳过渡,是周宁上海商会1573家会员企业通过公开信发出的最急切的吁求。在整个钢贸商图谱中,周宁人20年来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处于绝对知名地位。
周宁全县20万人口,近8万从事钢铁贸易的产业,在全国兴办以逸仙钢材现货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大型钢材等专业市场达600多家,各类企业三万多家,年销售总额达万亿元,年创利税近百亿元。
周宁商会指出,与当地金融部门合作近十年,几十万笔的贷款,资金规模达到几千亿,按2011年上海钢贸行业的银行融资1600亿的规模平均成本15%计算,每年还至少负担250亿人民币的资金成本,“15年来却从未出现一笔不良和逾期”,履约率和联保互保完全超越银行的贷款条款,对于银行而言也是一道金融安全网。
而如今,银行所做出的“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姿态,令他们无法接受也无法承受。
上海一位钢贸商向记者举例:“不少钢贸商在过去习惯了短贷长投的方式,以银行贷款半年期为例,资金投向钢材市场、商务楼等建设期更长的地方。在过去,贷款到期银行会主动办理续贷,资金流转可以保证。而现在,所投项目还未到利润产出期,银行就着急收贷,并且只收不贷。逼得企业只能转向民间借贷等更危险的领域。”
“只有平稳的信贷规模才是规避系统性风险发生的良药”,在公开信中,周宁商会希望银行能从化解行业危机的根本出发,保持信贷存量,给予能正常还款的企业续贷支持,同时,减少对融资中间费用的收取,并可考虑给在一线承担风险的担保公司和钢厂市场一定宽限——因为,担保公司和市场承担了100%的银行融资风险,收益却不足银行的1/10。
6日,与致银行公开信发布的同时,周宁上海商会另出了一份声情并茂的“告全体会员书”,号召钢贸商们在史无前例的困难局面,设法自救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