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0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经商必读《红顶商人胡雪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石

  

  受清教徒精神熏陶的西方企业家“拼命赚钱,拼命省钱,拼命捐钱”。在“拼命赚钱,拼命省钱”这点上,中国当代企业家毫不逊色,但在“拼命捐钱”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够。一些时候是为响应政府部门要求和出于商业目的而捐,并非出于内心深处的善意。

  是什么力量促使一些人“拼命捐钱”?又是什么原因让另一些人缺乏社会捐赠的动机?这其实可以归结为这样的问题:企业家如何看自己的社会责任?财富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下的近代企业家曾经给出过自己的答案。2006年8月,我拜访徽商胡雪岩故居,颇有感触。

  生于清道光三年的胡雪岩,“家素贫,年弱冠,入钱肆习贾事,以诚谨闻。”在钱庄当学徒出身,办事勤快,能言善道。后经营生丝、茶叶、开办典当铺,开设阜康钱庄,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性情通达,眼光敏锐,手腕圆活,富有人情味和豪侠气。

  当时丝茶贸易为洋商所操纵,中国商人受排挤,蚕农利益受到严重的伤害。胡雪岩有感于此,便出资2000万两银四处收购生丝。后竞争失败,胡雪岩损失利银1000万两,折本银800万两。光绪九年,胡雪岩因经营失败,钱庄倒闭,家资罄尽,负债累累,被革去道员职衔。之后一年多,便忧愤而死。

  我了解这位中国近代商界传奇人物,是在上世纪80年代读了台湾作家高阳的《胡雪岩全传》。许多从政、经商的中国人,都推崇一句话:“做官须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遗憾的是,胡雪岩这位晚清“活财神”之所以成为中国商界的偶像和英雄,更多不是因为他“戒欺”的信条,不是因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生意底线,也不是因为“顾客乃养命之源”的经营理念,而是因为他官商两界通吃,善于经营政府关系,最终成为“红顶商人”。今天的企业家奉若神明要学胡雪岩,是因为他的“红顶之道”,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依然有效。

  徽商讲究“商而兼仕,贾而好儒”,与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他们除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外,还以重资结纳,求得官僚乃至太监、皇帝的庇护。所以,徽商的“官商”之道,是明确的生存发展策略,数代积累,形成其权势圈子,成为一种“官商”文化。

  胡雪岩早期攀附王有龄,随后接上左宗棠,为左宗棠及湘军竭心尽力。在左宗棠等人推荐下,被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并且依靠湘军的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

  胡雪岩靠官场后台,达到事业顶峰,但他最后失败,也与官场倾轧大有关系。一旦失去政府后台的支持,无论胡雪岩还是徽商,都兵败如山倒。徽州盐商在清政府实行“纲盐制”时,是受政策保护最多的。道光年间清政府在两淮实行“改纲为票”的盐法改革,取消了徽州盐商在两淮盐业中的垄断特权,徽州盐商表现得毫无竞争力,从此一蹶不振。

  作为一个企业家,读以胡雪岩为代表的徽商历史,备感中国旧式商人脱离不了两个特点:资源霸占、倒买倒卖;更脱离不了对政府深深的依附——这怎不让我深深地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