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耀杰
毕加索来了、库奈里斯来了、杰夫昆斯来了、达明·赫斯特也要来……西方艺术大师最近在中国的一系列大展成了艺术界甚至是文化界的讨论热点。但人们讨论的核心不是艺术,而是金钱。近日,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的到来,似乎让这种质疑的声音更进了一步。这些西方艺术大师的展览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形式,首先是大型的商业展览,其次是在中国进行考察和创作的展览,第三种是艺术院校的讲座。
毕加索商业价值的示范作用
比较引人注意的要数毕加索大展,人们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个展览,因为他比较有代表性。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这样一位多产的和昂贵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的观众和艺术界意味着什么?他的展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通过最近的一些讨论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一篇名为《毕加索应给中国带来什么》的文章中就很直接地提到:“ 毕加索中国大展,只要运作得好,无论是上海还是成都,都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新闻报道的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展览,主办者想要的是什么。
毕加索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界来说,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对于他的成就首先是他的创造精神。他一生有好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作品风格都不相同。其次是他艺术在商业上的成功,还有就是他的艺术史价值以及他与中国的一些联系,这些成为了他在中国举办展览的噱头。但实际想想,这些理由里面,唯一可以拿出来让中国艺术界受益的,也就是他的商业运作价值,其他的都是经常在讨论的老问题。
商业助力艺术成功?
村上隆与杰夫昆斯艺术形式和内容相近,艺术的商业运作模式也很成功,他们还都到中国的美院进行了讲座,一个是赤裸裸地谈钱,一个回避这个问题。
比如村上隆在去年5月份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了《我的艺术之路》的讲座,在讲座中,他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大家讲述了他的艺术历程,他的转折是在2000年时当三宅一生找到他时,那时候的村上隆还是“一个不懂流行的人,只是一个在乡村画画的人”。但在这次之后,村上隆开启了品牌合作之门,最著名的就是与LV的合作。2003年受设计师Marc Jacobs邀请,把路易威登年逾百年的经典Monogram商标变换出33种颜色,这个关于流行、时尚、消费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新神话流传至今。同时他还提到了自己与凡尔赛宫的合作,他评价那些作品不仅是自己和凡尔赛宫的想法,还有赞助商的意愿。村上隆认为,面对网络发达时代,只有雕塑与绘画才能有更高的娱乐性,有更高的商业亮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赞成艺术与商业结合的。
与之相反的是,杰夫昆斯在中央美院《1978以来的艺术创作》的讲座中表示他不关心自己作品的商业影响,“我自己作为艺术家对于金融并没有兴趣,钱对我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说有钱可以给我一个创作作品的平台。我做作品本身并没有考虑到太多的商业因素,我最关心的是作品与观众的交流。”但在之前他曾被爆料说过:“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我们不要再兜圈子了,还是一上来就当艺术品是商品一样生产吧。”
相较于村上隆的坦然,杰夫昆斯显然不够坦荡,这是否是他为了照顾艺术学子,以免过早地让他们走上邪路,就不得而知了。
看看这些当代艺术领域的大人物们,黄永砯、陈箴、徐冰、蔡国强、谷文达、苍鑫、高炀、王广义,他们都取得令人瞩目的商业成功。联想到时下的很多展览,人们讨论的焦点是这个展览是如何赚钱的,或者举办展览的钱是哪里来的,如何用的。衡量展览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看主办者是否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艺术展已经沦落成为工具,或为名或为利,很少有人再关注展览的本身,关注展览的学术性和艺术价值。这不免使人想问一句:当代艺术展除了商业我们还剩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