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合肥人不仅给那个时代留下了一条既红又黑的尾巴,也给自己留下了“东方第一杀手”的名号和一段充满悖论的传奇人生。
正史中为刺客立传,惟有司马迁的《史记》。此后,虽然历史上再无专门的刺客记载,但江湖上仍充满了杀手的传说。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个合肥人的名字主宰了那个动荡时期的杀手世界。在现代社会秩序即将确立之前,这个合肥人不仅给那个时代留下了一条既红又黑的尾巴,也给自己留下了“东方第一杀手”的名号和一段充满悖论的传奇人生。
他,就是王亚樵。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几乎被人遗忘的组织——铁血锄奸团。汉奸卖国贼听到这个名字,无不闻风丧胆。而锄奸团团长,就是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斧头帮帮主王亚樵。
“秀才”变成兵
很多人认识的王亚樵,是申军谊在电影《东方第一杀手》中演绎的那个高大威猛的“纯爷们”。现实中的王亚樵,却是一个身材瘦小、戴一副黑框水晶眼镜的“斯文人”。他甚至因个子矮,不得不跳到小板凳上抽人耳光。
王亚樵,1889年出生于合肥磨店乡王小郢。其父王荫堂是一个略通诗文、粗知脉理的赤脚医生。王荫堂的理想是想把儿子打造成一个“学而优则仕”的人。他不惜倾家荡产,给儿子找附近教学质量最好的学塾。王亚樵在合肥县试中考进前十,但在废除科举考试前的最后一次府试中发挥不佳,没能博得任何功名。
“高考”落榜后,王亚樵做过短期的乡村老师。但在清末的混乱局面中,他紧跟时代潮流,很快便选择了一种更为惊险刺激的生活。他先是从事秘密反清活动,后又组织社团,并和革命党人接上了头。辛亥革命爆发后,王亚樵准备趁乱将李鸿章在合肥的产业据为己有,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差点丧命。当军政府的通缉之下,王亚樵被迫流亡上海。从此,上海滩便不再安宁。
“红”与“黑”
彼时的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王亚樵很快以其过人的组织领导能力,将上海的数千皖籍工人拧到一起。
王亚樵不是孟尝君,手下虽有数千“食客”,但他并没有任何产业。如何养活数千门徒?王亚樵选择的方式很传统——收“保护费”。他经常向一些大户人家“借钱”,当然是有借无还的那种,偶尔也会忙里偷闲,到银行或钱庄“借钱”。为了让“借钱”的兄弟们显得更“正规”一点,王亚樵便给他们一人一把雪亮的斧头。在枪械已经发展很成熟的那个时代,斧头这种略显笨拙、但充满霸气的家伙,为冷兵器时代的终结奏响了一篇华丽的乐章。当时已在上海滩站稳脚跟的黄金荣,面对来势汹汹的斧头,也不得不嘱咐手下门徒:“你们以后碰上斧头帮的,尽量离远点!他们都是不要命的,我们惹不起。”
本着“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原则,王亚樵那把充满符号意义的斧头,先后让当时的上海警察厅长徐国梁、招商局首任督办赵铁桥等在地球上消失。一时间,王亚樵的名号响彻上海滩甚至整个中国。如果仅凭这些履历,后世对王亚樵的评价可能只是一个让人畏惧的“杀手团团长”,而他在另外一条平行行进的路上,则在别人对他的畏惧前面加了“敬重”二字。这就是他实实在在的“反蒋抗日”活动。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王亚樵和蒋介石的暧昧关系,逐渐演变成和蒋介石互相暗杀对方的关系。他先后五次在上海、南京、庐山等地策划刺杀蒋介石。如果不是机缘巧合,可能以后的历史,就被王亚樵改写了。除刺蒋之外,国民党的其他重要人物汪精卫、宋子文、唐有壬也成了他的刺杀目标。结果,宋子文侥幸逃过,汪精卫挨了日后致其身亡的三枪,而唐有壬则未能幸免,在自己门口被杀。
淞沪抗战爆发后,王亚樵成立义勇军,协助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击日军,并组织数支敢死队,专门锄杀日军和汉奸。最能体现王亚樵杀手本色的则是他主持的一个漂亮的暗杀事件,在汇集众多日本侵华重要人物的一次集会上,强烈的爆炸冲击波,致日本侵华军总司令白川大将等人当场毙命。
无政府与靠政府
促使王亚樵走上暗杀道路的因素,除天性使然、暗杀带来的名利诱惑之外,还和那个时代有关。清末民初的相当一段时间,是一个信仰缺失而各种意识混乱奔突的时代,从肉体上消灭对手,是一种普遍采取的策略。在王亚樵成长为著名杀手的过程中,无政府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到上海不久,王亚樵结识了在国内倡导无政府主义的北大教授景梅九,钻研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学说,参加无政府主义研究小组,研究怎样打倒社会上一切强权。后来,王亚樵致力于暗杀大军阀、大官僚,实是受了无政府主义影响的关系。
但同时,王亚樵又追随孙中山等参加北伐战争,一度和蒋介石保持亲密关系,后又曾帮助汪精卫对付蒋介石;他还经常受一方的资助,去铲除另一方;而在日本侵华的民族大义面前,他的枪口又瞄准了入侵者;王亚樵是国民党员,但对当时的共产党持同情态度,当1936年被暗杀的前一个月,他还密派亲信赴陕北联系投奔共产党。可惜,当这个光明的前程即将到来时,他却被暗杀。
暗杀与被暗杀
王亚樵以暗杀成名,也以被暗杀结束了自己47年的人生历程。而派人刺死他的,就是曾受他教诲的戴笠。
在刺杀汪精卫事件发生后,当局悬赏百万通缉王亚樵。他只好隐姓埋名,在粤桂交界的广西梧州避难,但不幸被老友余立奎之妻余婉君出卖。1936年10月20日晚,王亚樵被余婉君带来的国民党特务暗杀。王亚樵的尸骨被老友郑抱真等安葬于梧州倪庄,直至1991年,才被儿子王继辅将其遗骸背回上海火化后,并于1997年将骨灰带回老家合肥磨店乡安葬。
位于磨店集西约1000米的王亚樵墓,和周围寻常百姓的坟墓无异,甚至还略显寒酸。一块普通的石碑铭记着他不同寻常的名字,而背后合肥乡贤许有为先生为其撰写的墓表,也将其传奇一生的经历概述无遗。
在父亲王荫堂和弟弟王述樵坟墓的拥抱下,王亚樵这个杀手不再会感到“冷”。
(摘自广州徽商商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