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云深外,白屋烟中出。双涧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在黄山通向黟县的公路上,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岔道,稍不留神,车子就会越过;你转进去后,开始是狭长的山谷,公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路边清澈的小河里溪水潺潺流淌,拐过几道弯,眼前豁然开朗,春天里油菜花黄,毛桃花红,两边农舍俨然,白墙灰瓦,鸡犬相闻。
这里虽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人到此处,还是情不自禁地念起了陶公的《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再往前走,眼前一座高大的牌坊挡在面前,这里便是世界文化遗产村——西递。
西递始建于北宋,是以胡姓宗亲为纽带族居的古村落,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据西递胡氏族谱记载,西递胡氏始祖为唐朝李世民后裔,唐昭宗迫于梁王朱全忠的威逼,仓惶出逃,皇后何氏在出逃途中生下一子,时有婺源人胡三游于陕,秘密将太子抱回徽州婺源考水,改姓为胡,取名为昌翼,胡昌翼便被尊为西递始祖,公元1047年,昌翼公后代胡士良因公往金陵,途经这里,见其群山环抱,风景秀丽,溪水西流,是一处极佳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婺源考水迁至西递,在此垦田建宅,繁衍生息。
西递地处深山僻壤,史上少受战乱侵扰,又能自给自足,使得村子的原始形态得以完好保存。村内现有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街巷40多条,村前胡文光牌坊就是完好保存建筑的典范。
胡文光牌坊为明代荆藩相古文光的功德牌楼,胡文光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历任万载县县令,胶州刺史,荆州王府长史,荆州王又授其为奉直大夫、超列大夫。明万历六年(1578年),皇帝批准胡文光的乡亲在此建了这座牌坊,以表彰他在任期间为民众所做的善举。
穿过牌坊,便进入西递古村,古村现在基本维持明清时期的船形格局,寓“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之意,村子东西长越八百米,南北宽两三百米,有三条溪流从东向西流经全村,这儿水资源丰富,井水甘甜。村子有4条约三米宽的正街,40多条古巷辐射全村,街巷道路均为青石板铺就,古朴典雅。
村子的住宅大多临水而建,青砖黛瓦,木雕、砖雕、石雕极尽展示在其门上窗头;室外高耸的山墙,曲折的墙面,精美的门头,室内古朴的家具,美轮美奂的三雕作品,文人墨客的对联字画,无不为西递的古民居增添无穷的魅力。要逛这些古建筑,我们不能不去两个地方:敬爱堂和绣楼。
敬爱堂原为胡氏十四世祖仕享公的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灾,清乾隆年间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供采光之用,上庭梁上悬挂彩灯,中门樱花枋上高悬苍劲有力的“敬爱堂”楷书匾额;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在敬爱堂里,南宋大理学家、书法家朱熹所书两米多高的一个“孝”字最让人注目,此字书于一个三米见方的大牌匾之上,书法笔力遒劲、功夫深厚;这个“孝”字将字、义情、形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为上下两部分来看,上部分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为“子”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人半身人形,呈躬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猴脸形,寓意不敬不孝之人,如同猿猴;下部为“子”字,寓意要孝敬父母、老人。朱熹不愧为史上书法、理学大家,中国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被神化了!
离敬爱堂不远,有一座村中最具特色的民居“大夫第”;最有特色之处,在于这幢房子临街墙的平面上,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我们在小说或电影中见到过古代择婿的传奇方式——抛绣球,绣楼上的千金小姐视楼下芸芸众生,将自己的终身系于这红绣球之上,朝着楼下抛去,接到绣球者如同接到楼上的大家闺秀;到如今,我们仿佛依稀看到当年绣楼下的期盼与梦想;现在,这绣楼之上的姑娘们也在将绣球抛到下面狂呼的游客之中,却永远无法体会到当年抛绣球者那种万般情感的心态。
游逛于村中的游客,无不惊叹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无不钟情其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无不流连其优美动人的山水风光,无不赞美其淳朴雅致的民俗风情。正如清代诗人曹文埴《咏西递》所云:青山云深外,白屋烟中出。双涧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
(摘自云南省安徽商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