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攀钢钒炼铁厂铸铁作业区,瓦工班34名职工不仅撑起了炼铁厂5座高炉使用的90台铁水罐的修砌任务,在2011年,该班组创造了微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和因砌筑质量导致的铁罐漏铁事故双双为“零”、耐材费用同比下降180万元的优异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攀钢(集团)公司“模范四有”职工小家、“群创”示范班组,并获得攀枝花市“质量信得过”班组的荣誉称号。
安全管理有“新”招
俗话说:“无危则安,无损则全。”班组通过持续不断地给职工灌输“班组是企业安全第一道防线”的理念,狠抓“三铁”管安全、“班前三问”等工作的落实,使“安全第一”真正入脑入心。同时,还创造性地把亲情融入安全,和职工家人形成互动,共同构筑坚实的安全屏障。
他们把每一位班组职工的家庭住址、人员构成及通讯等信息收集起来,建立基本情况档案,多渠道了解职工的思想状态,并采取家访、电话、QQ交流等方式,向职工家属反映其工作情况。2011年8月份,青工小张这段时间上班总是打不起精神,工作不安心,安全意识也淡薄了。班组及时与他家人取得联系,得知他正沉溺于电脑游戏后,及时对小张进行了家访,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生产操作练“绝”招
近年来,在为新3号高炉和西昌基地输送人员后,该班组职工从66人骤减到34人,而新3号高炉投产后铁水罐的月均大修数量从10台增加到18台。人员减少了差不多一半,工作量却增加了一倍,怎么办?
对此,班组一方面强化生产组织与管控、人员协调与配合,牢牢抓住铁水罐砌筑质量“零缺陷”这个“牛鼻子”不放松,实行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打破工种界限,根据职工的特长、文化、身体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实现一专多能,推行大工种作业,努力消化人员减少带来的影响。为了适应人少活多的现状,全班职工以“一专多能”为目标,勤学苦练工作技能。目前,班组34名职工就有18人取得了本工种以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操作资格,部分职工拥有了一项或多项“绝技”,职工罗勤达更是以掌握了本工种以外的四种操作技能,被称为“全能王”。
降本增效出“实”招
作为铁厂的耐材消耗大户,瓦工班每年的耐材费用在1000万元以上,不用说,降低耐材费用大有可为。可通过这么多年的降本增效,潜力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要把耐材费用再降下来谈何容易?
降本增效必须出“实”招!于是,一场以“进行全要素竞争力分析,降低成本控制费用”的活动在班组迅速拉开。“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形势”、“降低成本对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的关系”等讨论,使班组职工对当前形势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班组及时发出“深挖降本潜力,挤干成本水分,决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的过紧日子号召,大兴节俭之风,杜绝跑、冒、滴、漏现象,从点滴节约做起,想尽一切办法降成本。
在成本管理上,班组严格各种材料的计划、领用和去向的管理,做到了账目清楚,用途合理,形成了“千钧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良好局面。职工袁建国在进料验收中发现有的耐火砖存在缺角、起层现象,硬是拒绝收料,非得要供货商把“缺胳膊断腿”的来料扣除才准入库;一辆送料车在铁路上颠簸后洒下几十公斤骨料,职工小梁、老石硬是拿着扫把,推着手推车把骨料收了回来。“小块砖再利用”、“中部法兰加固,提高砌筑质量”等合理化建议的实施,使铁水罐的使用寿命达到342次/台,同比提高6次/台,创经济效益20多万元。(曹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