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间“巴掌大”的面包作坊发展为一个现代化食品企业,23年间,稻香食品是如何迈过一道道槛,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呢?
骑三轮车走街串巷卖面包
1988年5月,22岁的王佩庆一边在饭店上班,一边凑了3000元钱在稻香新村弄了间几平米的小作坊,购进了和面机、烤炉等设备。同年10月,王佩庆的糕点小作坊正式开业了。当时市面上已有不少类似作坊了,他选择了比较好的原料,每个面包的定价是3角8分,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偏高。由于当时在饭店上晚班,上午做面包,经过四五个小时的和面、醒发、烘烤,下午面包就出炉了。当时没有社会关系,面包很难卖出去。在销售渠道不畅的情况下,王佩庆骑着人力三轮车四处兜售糕点。
1989年,王佩庆花600元在稻香新村搭了个6平米的棚子,这是他的第一个固定摊点。由于口味不错,买的人逐渐多起来,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七八十只面包。1990年,王佩庆在饭店的合同到期后顺利“下岗”,此时生意也打开了局面。他先后在三阳公司和崇安寺副食品公司开设了专柜。
曾因采购经验不足损失上万元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王佩庆遇到了原料采购难题。一开始他从上海采购产地为商丘的面粉,但做面包过程中发现面粉的筋度不够,面包的口味打了很大折扣。几经周折,王佩庆在南京找到了进口的原料,但当时没有专门的物流车,为保证稳定的供应,他托朋友找到一辆从无锡到南京运输钢材的回头车,载重10吨。王佩庆每月固定运5吨面粉,亲自跟车去。前期运面粉没有经验,有一次没带雨布,回无锡的途中大雨滂沱,眼睁睁地看着面粉被淋湿,卸货时发现上面的一层面粉全部淋湿,损失了1万多元。
用王佩庆的话说,他的生意上规模是在1992年,他用赚来的2万多元在稻香新村17号沿街建造了门市部,这也是他的第一家连锁店。1995年到1997年,他花十几万元造了470平米的新车间,又借贷从我国台湾购进新设备,比如保鲜柜3万元一台,一共买了十几台,开始做品牌经营。
用“翻盘”精神面对金融危机
让王佩庆记忆深刻的是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次危机会影响到他的生意。当时他已开出六七家连锁店。1998年春节,生意还不错,每天的营业额达1万多元。1999年3月,糕点生意一落千丈,营业额跌到了2000元左右。这期间他还在宜兴投资20多万元开了一家连锁店,血本无归。
2001年,由于需要还前期债务,王佩庆的经营出现了资金紧张。他不得不作了调整,面包卖不掉只能减量,每天卖剩的面包、蛋糕,就放进保鲜柜,再过一天只能丢掉。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时王佩庆会想:哪天自己的摊子也会撑不下去了?但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稻香食品的一名员工透露,公司有个足球队,在无锡小有名气,一有时间王总就会与员工一起踢球。这个足球队有股独特的劲头——坚强不屈,很多比赛在落后的情况下总能翻盘。王佩庆说,感觉自己做不了其他行业,就倾心做好老本行,很少有同行能像他这样坚持。
“老婆饼”一度风靡锡城
2002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退去,王佩庆的生意开始扭转。他抓住机会适时推出了“老婆饼”这一产品。当时定价是5毛一个,一盒12个。但刚上市时,顾客不太接受,每天只能卖出100多盒。后来达到300多盒,他认为还不够好,就想出了点子——赠送半价券,最终日销量突破1000盒。
2006年,王佩庆又投资600万元在滨湖开发区租了新厂房,小作坊变为现代化食品企业。2009年,稻香食品重点推出保质期长的产品礼盒。目前稻香礼盒已推向全国10个省,有40多个经销点。当年的稻香只有3个人,现在全市已开出了20家连锁店,员工已达300多名。
(摘自《江南晚报》 于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