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钱看最新的电影,还免费看专场,不用窝在家里看盗版碟片。这不是“天方夜谭”,在圆通影剧院,薛振林和他的“溜达A卡”让一切实现得如此轻松。优惠活动,这种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薛振林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做出一番令人艳羡的事业。
优惠传单激发创业点子
劲爆的音乐、冰爽的啤酒、可口的美食——2005年圣诞节,薛振林组织策划的狂欢活动很成功,他坐在场边的角落里,享受着别人疯狂时所带来的成就感,静静地总结这次活动的得与失,考虑着下一步人生计划……
每个人都可能会接到路边发来的传单,这些传单在为商品做广告的同时,总会多多少少地给持本传单消费的顾客一些适当的优惠,就在所有人都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时,薛振林却从中看到了商机:一张传单的信息量就那么少,如果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岂不是用最少的成本提供了最大的信息量。
薛振林立刻打算做一次大胆尝试。他找到做网站时认识的朋友赞助,找到印刷厂印制了5000份宣传单,找来大学期间认识的学弟学妹为这些赞助商发放宣传单,找来朋友一起到处张贴海报,他所做的所有这些只是为了一场免费过圣诞的活动——他在宣传单上明确标示:“持本宣传单来长寿阁(现园西路千发屋位置)参加圣诞活动的朋友,不收取任何费用。”活动当天有约300人来参加,既有在昆各大高校的学生、老师,也有公司的白领、小资,还有各个赞助商的代表。活动很成功,而这次活动为他积累了商家和顾客的人脉。
“溜达卡”初次发行失败
有了这次活动的成功经历,薛振林对这张印有很多商家优惠信息的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2月14日,薛振林正式将他的“溜达卡”推向了市场。
“当时的想法太简单了,自己盘算着一张卡卖30块钱,一年卖1万张,就有30万了,所以一下子就做了1万张卡片,可是一年下来1000张都没卖出去。”薛振林说。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在云南大学销售他的“溜达卡”,来咨询的人不少,而真正购买的人却屈指可数,有些不屑的人还冷嘲热讽。这一天,他只卖出去20张,除去给云大的200多元场地费和请的三四个帮着一起卖的大学生的钱,自己所剩无几。
就这样坚持到了6月,身心俱疲的他实在是无法将“溜达卡”继续卖下去,只能将它停滞下来。
卷土重来 来势凶猛
薛振林打算在2007年再次一搏,这一搏就让2007年卷土重来的“溜达卡”来势凶猛。
吸取了2006年的教训,薛振林在2007年推出新版“溜达卡”时,更多地考虑到了大众消费的需求,合作企业的档次有所提高,发卡的价钱也由原来的30元降到了20元,而圆通影剧院的加入对于“溜达卡”更是锦上添花。
在和圆通影剧院签订协议后不久,新版“溜达卡”就上市了,销量还不错,2007年,“溜达卡”的销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5000张。
在2008—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薛振林只发行了一款卡,价格还是20元,但发行量却降到了7000张,对此,薛振林早有准备。“2007年底,为了达到一定的发卡量,有些‘溜达卡’以5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卖了出去,当时争强好胜,广告的投入很大,再加上只是追求发卡数量,其实那一年基本没有赚到钱。”而2008—2010年,薛振林学会了用更好的服务来赢得大家认可,在他的字典里,“卖卡”两字也被“发展会员”所取代。就这样,在没有广告投入的情况下,仅靠会员口耳相传,薛振林的“溜达”会员发展得也很迅猛。
今年元月,薛振林和他的团队再次推出新版“溜达卡”,截至5月底,“溜达”发展的新会员已有7000人左右,而服务内容也增加到了驾校、团购等多个领域。
还是要做城市信息平台
薛振林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城市信息平台的梦想,现在,在做好“溜达卡”的同时,他正一步步筹划着将本地的信息资讯做得更加出色。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薛振林也给了大家他这几年创业的经验之谈:“不要说大话,不要失信于人,许诺别人的事情尽力去做,不要急于求成,自己选择的路,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走。”
(摘自《生活新报》 王学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