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2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在墙上画出来的事业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当李黎俊拿起画笔,开始在墙上进行他的“艺术创作”,并将这个创作冠以生意之名时,他已经将艺术变成了产业。墙绘这样的事业势必有走得更远的潜力,而文化的理解才是精髓。渐渐回归,他知道,从纯粹的艺术创作到以此为业的生意人,通过“艺术”来赚钱,这绝非终点,而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起点。

  

  学不好文化课 主攻画画

  

  与绘画结缘,不是李黎俊纯“自愿”的喜爱——他念到高二,在昆明师专教书的父亲见他文化课成绩一直没有提升,为了儿子的将来着想,便提议他主攻画画,至少靠此考上一所大学。

  大二,老师承包了些活计,李黎俊跟着老师去做彩绘,那时,他只是想和老师出去见识一下,没想到,自己今后的事业会与此有关。

  2007年10月,班长告知同学,楚雄南华有所学校要做墙绘,报酬大概10多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该校联系一下。李黎俊一下子来了激情,赶紧问班长要了联系方式。

  “当时我只是想,做完一单活,就能进账10多万,这样我可以3年不用管生活问题,专心画我的油画。”李黎俊说。第二天,李黎俊便前往那个学校实地考察,约摸估算,除去成本能赚好几万,只是学校很快要举行校庆,只有14天时间。和校方谈好,李黎俊便即刻赶回昆明。

  次日,一行14人就浩浩荡荡向南华出发。工程是一个读书长廊,事先谈妥价格13万多。而李黎俊给同学的条件是供吃、供住、供烟,根据分工不同,看工作给工资。因为是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大活,没有过多时间准备,大家只有现场做个大概的草稿,然后跟校方沟通,真正作起画来,大家都很尽心,也得到了校方的肯定。9天,李黎俊就交工了,也通过了验收。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去跟学校结账时,学校却拖着不给。

  李黎俊不想失信于同学,只得向父母开了口。父亲虽然训了他两句,终究还是给他钱还清了账。后来,经过李黎俊多次催促,学校终于给钱了,但只有5万。这一单活,李黎俊刚好收回成本费。

  口碑传开,又有人介绍李黎俊做楚大沿线一个村子的墙绘,但有了上次的经验,李黎俊怕了。“所以我就拒绝了,宁可做些零零散散的活。”李黎俊说。

  

  从零散的小工程开始

  

  一晃眼到了2009年,李黎俊已毕业两年,和大部分同学一样,他没有找工作,而是继续着自由自在的生活,睡到自然醒,画一下油画,喝喝茶。一天,蓦然发现,人生不能如此下去。尽管自己隔段时间会做一单活,用完了再做,但物质上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保障,再大的梦想都是无法实现的。

  陆陆续续又有老客户介绍来的人找他做墙绘。“如果把它作为一份事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有艺术品位,市场应该不错。”主意打定,李黎俊留意起墙绘行业来。

  开始,没有一个系统,也没有固定的客户,李黎俊只能做些零零散散的小工程。去年4月,民航小学作为试点单位,学校招标做墙绘,是笔不小的单子,好几家公司在投标,李黎俊也想分一杯羹。很快,李黎俊的大河广告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因为有经验,李黎俊在投标上下足了功夫,不仅做了小稿,还到现场拍照,结合墙体做了详细说明。李黎俊的标书脱颖而出。李黎俊约了几个朋友,近7万的工程10天顺利完工,也很干脆地拿到了报酬。

  不久,熟人相传,陆陆续续又有些幼儿园、学校找到李黎俊,甚至红河等地州上的幼儿园、学校都来联系。

  “目前我们的业务方面不是很稳定,竞争还是有些激烈,有时难免碰到追求快捷的人或竞争对手。”但是,现在李黎俊看来,只要用心,有实力,也不怕竞争了。

  (摘自《黄金路创业网》 杨燕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