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了抑制年初银行放贷冲动,监管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抑制银行信贷冲动,包括日间监控、窗口指导、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各银行也都纷纷收紧了信贷额度。而在稳健货币政策下,今年信贷资源的相对紧缺或将成为大势所趋。
□ 高国华
在有限的贷款额度下,商业银行也都纷纷调高了贷款利率,增加了贷款成本。相比较而言,发债成本则相对低廉。以基准利率上浮10%来看,1年期贷款利率目前达到了6.3%。而在银行间市场上,信用评级为A-1级的1年期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目前在4.8%左右,即使算上承销费用,发行短融仍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信贷受限
直接融资需求凸显
“今年贷款受限,企业只好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发债对于有条件的企业来说不失为一个更好的渠道。”一家大型企业财务部负责人说,与加息后的贷款相比,今年债券发行成本较低的融资优势比较明显。银河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吴天舒认为,企业可能是因为预期未来几个月的加息会令其借贷成本增大而发行债券。“只要经济继续增长,还会有更大的债务融资需求。”
专家表示,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贷款受限的情况下,债券市场发展的步伐并没有止步,因此,借助银行信贷受限的契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例失调的现状,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财务结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在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背景下,保持社会资金供给总量的合理平衡;改进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增强宏观调控的弹性和有效性,对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导致企业融资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造成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在银行体系高度集中,金融体系缺少足够的弹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强烈影响。经过十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虽然直接融资比例在不断上升,但融资结构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仍不协调。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201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样,“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这意味着作为直接融资重要渠道之一的债券市场将在2011年面临更大的机遇。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显著增加债券融资规模,并把着力发展债券市场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他强调,由于融资结构不利于平衡企业资产负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能力,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因此,在注重发展股市融资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更好地发挥债券市场在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中的功能作用。
宏观经济调控
债券市场机遇来临
央行近期多次强调,将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调控宏观经济。央行前不久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0年第四季度)》明确提出将以“社会融资总量”、“社会融资总量增速”作为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对此,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表示,股票融资规模此前几年已大幅扩大,而债券市场规模相形之下仍然较为有限。央行提出更加注重从社会融资总量的角度,来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合理社会融资规模。
这意味着在总量上需要保持包括人民币贷款、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筹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在内的融资规模的适度;在结构上可能意味着对信贷更大力度的压缩和对债券融资规模急需扩大的鼓励。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前表示,2011年,有多方面因素制约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因此,全年来看信贷增速将进一步放缓,预计2011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在7-7.5万亿左右,贷款余额增速为14.6-15.7%。在信贷管控进一步趋严、银信合作受限的情况下,预计2011年直接融资将加速发展,特别是债券融资规模扩张将加快。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债券市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稳步向好的经济社会为发展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十分难得经济金融环境,此外,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也为发展直接融资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基础性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陈旧的法律法规亦制约着债市的发展,最突出的如“40%天花板”,即《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公开发行债券的余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也因此,应市场成员的需求,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去年开始就启动非定向债券发行研究工作,业内预计该业务有望在今年启动。
有关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称,从未来中国企业的融资市场看,私募发行具有多方面优势,其发展前景总体看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相关人士表示,将继续丰富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产品品种和期限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市场创新力和内在活力,有效满足各类发行体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继续推动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于国民经济整体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