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1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老酸奶重出江湖 刮起怀旧营销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巴 图

  

  将咖啡装进袋子里是一种品类创新;将茶水灌进瓶子里是一种品类创新;将水果榨成汁也是一种品类创新。时下,完达山、君乐宝、小西牛、蒙牛等国内诸多大小乳品企业纷纷推出“老酸奶”。

  老酸奶的重出江湖,不是品类创新的倒退,而是品类创新的“老歌翻唱”,是一种进步与革新,更是生产技术允许条件下的酸奶品类向“自然”回归的表现。

  

  强势品牌的“横刀夺爱”

  

  未来3-5年内,中国酸奶市场必将会招徕很多老酸奶品牌,而且都会提炼自己“老”的理由,老酸奶将会迎来它的“战国时期”。

  在中国营销界,当一个小品牌引领一个新品类,好不容易把它做起来的时候,大品牌马上出手,横刀夺爱,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品牌影响力,快速成为这个品类的“领导者”。

  曾经热销一阵的奶片就是典型案例。在中国第一个或最早做奶片的品牌不是伊利,而是“奶中奶”,但伊利发现这个产品将来可能会热销,马上推出“伊利”奶片,几乎一夜间把“奶中奶”逼向死路。相信这种现象在“老酸奶”领域也会出现。

  把老酸奶重新搬上市场的第一品牌未必是蒙牛,蒙牛推出“老蒙古酸牛奶”就是典型的“横刀夺爱”。从推广策略上看,蒙牛“老蒙古”老酸奶更具杀伤力。它直接以蒙古文化作为品类支撑,号称它的酸奶是蒙古族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对“完达山”、“君乐宝”、“小西牛”等非强势品牌不是好兆头。

  在营销法则中还有一条定律对强势品牌非常有利,那就是:市场上“第一”个上市无关紧要,而要“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智才是关键。蒙牛“老蒙古”正在争取后面的这个“第一”。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伊利的动作。如果伊利跟进来,未来老酸奶市场很有可能为伊利和蒙牛共同驾驭,成为这个品类的赢家。

  

  老酸奶并非“无限光明”

  

  新品类进入一个市场,不可能100%成功,也不可能100%都能发展成为大品类。老酸奶也存在变数。

  先入为主的口味习惯可能是一种障碍。即便老酸奶的口味已经很接近真正意义上的酸奶,而且在70后、60后或更老的消费群体里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共鸣,但对80后、90后以及更年轻的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

  尤其,多数消费者早已习惯了“洋酸奶”近乎糊状的口感,让他们再去用勺子挖着吃类似于豆腐的东西,多少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蒙古奶茶和云南普洱茶的推广上可见一斑。

  蒙古奶茶是不放糖而放盐的具有千年历史的蒙古族传统饮品,但伊利、蒙牛始终未能把它推广到全国;普洱茶同样如此,即便大益、七彩云南等诸多企业一起做,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普洱茶一直未能成为人们的常用茶。

  相比之下,老酸奶的命运可能比这两个“正宗货”相对好一点,但也不能因此而过于乐观地估计它的前景有多么好。

  另外,老酸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这也许会导致达能、味全等洋品牌的沉默。如果国际品牌不跟进,老酸奶将来在乳品市场上则扮演一个类似“土特产”的角色,在未来3-5年的时间很难与现有的“果粒酸奶”和“益生菌酸奶”等大家所认同的大品类相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