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突破的迫切,来自温州民间资本日益庞大的积聚,以及由此带来的资金出路压力。
□ 李伊琳
半个月前,温州在全国率先开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半个月后,外界期待的“第一单”申报仍未踪影,而试点“暂停”的传言却四起。
“接上级通知了,由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提出异议,目前还在沟通。在未获得上级支持前,试点暂缓。” 1月23日,一位温州外汇监管机构的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与此同时,一些温州投资者在向温州经贸委有关部门咨询申报个人境外直接投资事宜时,也得到了“政策暂缓执行”的答复。
然而事情到了1月24日,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试点没有停止,我们正在等待投资者的第一单申报。”针对“暂停”传言,温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苏向青语气明确地告诉记者,此事没收到任何叫停的文件,试点将继续执行。
“到底有没有暂停”或许不是一个容易弄清楚的问题。更大的困惑在于引起“暂停”猜疑的源头之一——试点启动半月,“第一单”为何难产?
“暂停”传言背后
据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称,这得从试点背后所涉及的部门协调说起。“只要条件允许的温州户籍市民,都可申请报名个人境外直接投资。”1月7日下发的《温州市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方案》写道,单项境外投资额不超过等值300万美元,实施一项境外直接投资,多个投资者联合的总额不超过等值1000万美元。
这是温州的一项创新性政策,欲推送温州成为个人资本境外直投的区域试点。
《方案》附件显示,自2010年-2012年,试点工作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完成方案申报阶段,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批准试点方案。2011年为第二阶段,即方案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2年,为总结评估阶段,积极总结评估试点经验与成果,是否会进一步推广,则看成效而定。
根据温州市政府的计划,“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应该在2010年已经完成。然而,当记者在1月7日《方案》公布之时致电温州外汇管理局官员求证此事时,对方却称,“不是很清楚,是金融办他们在负责。”
“难产”的第一单
然而从根本上说,“暂停”传言的产生,也和试点启动后第一单申请的难产有关。
“新政出来后,很多人的态度是观望。”多位温州投资者向记者解释外界期待的“第一单”难产的原因时表示,市场人士对新政“不大领情”。“这个方案一看就知道,一旦你去申报,就会受很多监管。”一位投资澳大利亚的温商认为,进入这个监管体系,虽然允许境外直投的额度增大了,但接踵而来的是投资领域、资金去向、税收等等方面的限制。
比如,方案规定,个人资金境外投资的领域,必须是非金融企业。“而我们最感兴趣的领域恰恰是金融。”温州民间资本服务中心的黄伟健说。
“目前我们这个圈子里,每人手头几千万自有资金都是有的,但非金融的实业领域并不是他们瞄准的方向。”一位目前在希腊从事境内外投资的温州商人向记者表示。
因此,温商们对试点的解读,是“给民间资金形同套上笼头,让你不准乱跑”。何况,在新政出台之前,温州投资者们早已形成了一条资金出境的曲径。
记者对共有5名有境外投资的个人展开调查,资金除了根据身份证分批出境外,大额资金一般跟外贸公司资本对调。
8000亿的冲动与烦恼
尽管有“未经国家外管局批准”的质疑和“叫停”的传言,但在温州官员看来,试点并非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寻求突破的迫切,来自温州民间资本日益庞大的积聚,以及由此带来的资金出路压力。
温州的民间资金含量有多少,至今没有权威机构做出专业测算。去年上半年,时任温州市委书记的邵占维在一个场合透露,温州民间资本存量已经达到8000亿元上下。
温州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温州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和个人外汇收支双向增长。截至2010年底,温州企业境外投资项目635个,总投资额4.54亿美元,其中去年投资额1.44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了69.4%。
每年还有许多海外投资项目来温推介,这些项目面向的招商客户90%是中小企业或个人投资者。
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温州开放个人境外直投的方案,事实上早在2008年就开始在地方政府中酝酿。在温州政府启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经将“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作为温州市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推进。
“接下来,温州区域内开放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试点条件只会不断趋于成熟。”上述温州发改委官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