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在许多品牌仍依赖口播与口号解释卖点的行业里,刘洁把“画面承担主要信息”变成一条可复用的生产线。刘洁作为视丘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VST”)的创始人,与团队的目标很直接,让不同语言背景的用户在三秒内读懂价值,并且把这种理解转换为生意上的确定性。近两年,VST(视丘道)的多地落地与可复盘的结果,证明这条路行得通,也逐步形成了它在行业中的“可信度”。
VST的工作方式并不从“特效”出发,而是先处理信息。团队会先想清楚用户在什么场景使用产品,再把技术点改写为可以直观看见、摸得到的体验,镜头语言负责交付关键信息,台词和字幕只是辅助。刘洁的这套判断来自新闻传播训练和早年一线媒体工作,他把“信息压缩与节奏控制”迁移到了影像里,要求构图、运动、材质与节奏共同构成叙事的主干。
把直觉变成工程,是刘洁领导VST在2023年之后工作的重点。刘洁将 AI 前置到策划与分镜决策,成立 AI.Lab,打通模型训练、AI 动态分镜、虚拟拍摄与后期交付的管线,并以《AIGC 商业视频评级体系》作为测试与验收框架,要求所有生成资产通过“视觉张力值”等量化指标,且与品牌目标逐一对齐。这不是“AI 画得更花”,而是在相同预算和节奏下把质量与一致性拉齐。据内部验证,前期筹备周期缩短约四成,跨境拍摄在与本地团队协同下,部分场景成本下降三至四成,4K 级别的生成片源通过质检后稳定进入成片。
刘洁对公司的组织与人才结构也做了调整。VST的定位是“中国科技品牌国际化的视觉引擎”,业务从产品广告延展到发布会 演示、产品站与品牌视觉物料,团队规模扩至数百人,并在深圳设立平面设计中心,海外营收占比超过六成,服务覆盖十七个时区。随着AI进入生产一线,公司新增AI视觉设计、算法训练、内容审核三类岗位,占比约十五个百分点,配合“工具认知—项目带教—美学标准统一”的培训路径,让导演与剪辑和算法协作有章可循。
具体到作品层面,一个典型样本是海外市场的 Redmi Note 13。短片以击剑、社团夜练与校园生活为骨架,把峰值亮度与耐用等能力埋入日常体验。上线六周系列售出七百七十三万台,累计三千六百五十万台,相关话题下超过六成的用户自发内容直接对应功能点,十四个国家的门店客流增长,一线数据与线上话题共振,带来首销三日的明显提升。
跨文化制作是另一条“硬课”。团队不做地标拼贴,而是捕捉在地生活的肌理,再以AIGC补足复杂镜头与节奏,最后由在地后期回到色彩与细节的准确性。东欧片区倾向冷色光比高的质感,泰国街头强调互动与烟火气,印尼的泼水场景天然适合展示防水能力,这些选择都来自长期的市场经验与用户观察,并得到了海外媒体与KOL的正面反馈。
谈到规划,VST将继续以AI.Lab为中枢推进“内容—产能—网络—标准”的四条线。内容上,目标在既定周期内完成4K级AIGC的规模化生产,整体产能明显提升,AI产出占比在既定年份达到团队设定的阶段目标。网络上,深化拉美与中东的本地协作,逐步把海外占比拉升至七成,并在重点城市建立稳定的合作资源。
如果说很多创意团队依靠灵感驱动,那么刘洁更像一个把灵感装进“流程和量尺”的工程师。他让技术卖点长成生活体验,让审美与商业目标在同一套逻辑里对齐,再把经验写成可执行的岗位与工具。对品牌方而言,这意味着跨市场的口径更一致、节奏更可控、结果更容易被复核。对行业而言,这是一条把“看得见的审美力”持续转换为增长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