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物探公司技能专家刘书铭在现场进行教学
本报通讯员 苏展
“物探测量一定要做到合理性第一。大家一定要记牢!”
10月的蜀南大地上,东方物探公司技能专家刘书铭的声音在晨雾中响起,15名新入职大学生正围站在全站仪旁凝神记录。作为西南油气田“上产五百亿”的关键战场,纳溪三维项目成了这批物探新人野外职场的“第一课堂”,一场从理论到实践的“硬核”淬炼就此展开。
“测量是勘探的‘眼睛’,要先懂原理再上手实操!”
这15名新人来自西南探区各单位,个人所学包括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应用统计等专业,为帮助他们快速褪去“学生气”,练就山地物探“真本领”,东方物探装备服务中心西南作业部按照探区一体化工作方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理论+实操+复盘”的三维培养方案,并分两个批次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10月9日的理论课上,东方物探公司技能专家向体刚从地震勘探的“CT”原理切入,结合纳溪项目的岩性调查意义,用“找油找气就是给地层做精准体检”的生动比喻,把抽象的勘探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讲解《工程测量》时,他避开枯燥的条文罗列,转而拆解过往施工的实测案例,将“坐标系统转换”等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转化为“让数据贴合项目工区地形”的实际应用。
实操环节更是“干货满满”。有着多年野外实测经验的师傅们先从仪器构造讲起,再手把手地进行仪器校准、点位选址、数据记录等现场教学。在详细了解仪器使用规范、掌握基本操作后,新人们开始了跟班作业。
川南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形,给这群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狠狠“上了一课”。跟班作业时,他们背着仪器在密不透风的山林间穿梭,裤腿时而被锋利的藤蔓划开口子。汗水浸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干了又湿、湿了又干。遇上高温天气,刚擦完额头的汗水,手指碰到仪器按键就打滑。碰上雨天,还得一手护着仪器防淋雨,一面记录数据。野外实测的恶劣环境和随时随地突发的复杂状况,让新人们对测量工作心生敬畏。
“现在看师傅们操作仪器,不再只是佩服他们过人的体力,更敬佩他们把理论揉进实践的智慧。”
新人余心乐的笔记本上,早已写满了“怎样设计测量施工”“如何将理论数据展现到卫片上”等实习收获。
“以前觉得测量就是找点,现在才懂选点合理性关乎勘探成败。”
“胡师傅人很不错,教了我很多野外实用技能,真是收获满满!”
“今天超开心,独立完成了8个点位的测量。”
……
每晚,新人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都会对当日工作进行复盘。微信群里分享的实习收获和交流心得记录着他们的成长。
随着实习不断深入,这群年轻人逐渐找到了解决野外测量难题的“密码”。在师傅们的指导下,他们学会了用手机APP快速标记障碍点位,还能主动根据地形判断网络信号对施工的影响,技能“羽翼”日渐丰满。
如今,历时一个多月,15名物探新手已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测点布设与数据采集,累计参与完成项目3500余个测点的辅助工作。从“怕爬山”到“敢攻坚”,从“懂公式”到“解难题”,纳溪三维项目见证着物探新兵的成长与蜕变,川南山路上15把青春“标尺”正悄然生长。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仪器,也稳稳扛起为国找油找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