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2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地勘单位办公室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的实践路径探讨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蔡传根

 

“党委和政府办公厅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肩负重要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办公厅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是办公厅(室)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在新征程上,地勘单位办公室工作一脉相承,作为单位运转的枢纽,需切实发挥统筹协调、参谋助手、督促检查、服务保障等重要职能作用,全力以赴服务大局。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地勘单位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建工作是办公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二者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亟待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

一、地勘单位办公室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的现存问题

首先,思想认知存在偏差。“重业务、轻党建”的思维惯性突出,将党建视为“软任务”,把业务工作当作“硬指标”;对融合价值的理解流于表面,错误将“融合”等同于独立于业务之外的党建活动,导致融合流于形式。其次,融合实践支撑不足。融合机制尚未健全,载体创新乏力,党建活动与业务工作缺乏有效衔接,形式单一、内容空洞,难以发挥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作用。最后,考评体系不够完善。考核指标设计失准,融合相关指标权重偏低且衡量标准模糊,无法准确评估融合成效,且结果运用力度不足,进一步制约了融合工作推进。

二、地勘单位办公室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的实践路径

实现地勘单位办公室党建与业务真正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办公室的业务优势、效能优势,推动二者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同频共振。

(一)强化思想引领,树立融合发展理念

思想不统一,行动就会偏移。要聚焦“思想引领”这个融合的源头和根本,抓住办公室业务的政治性、服务性、枢纽性特点,围绕主责主业,着力于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体系构建。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突出政治能力建设,组织办公室人员系统学习党的理论,深刻领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性,从根源上破除“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观念,确保发展方向正确。另一方面,推动理论转化应用,着力解决“怎么融”的问题:以业务痛点为党支部学习主题,将学习成果直接转化为工作方案;定期邀请业务骨干、党员标兵分享心得,把党的哲学思维和工作方法融入业务细节,转化为办公室工作的具体工具。

(二)加强组织建设,夯实融合基础

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根据办公室的日常业务情况,合理分配党小组,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业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加强办公室队伍建设,注重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改善办公室队伍结构,提升队伍的整体业务能力和党建水平。三是通过“党建+业务”复合型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推动党务干部懂业务、业务骨干知党建,让党员在融合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可借鉴党员积分管理机制,从学习参与、工作表现等维度量化评价,激励党员主动担当。

(三)创新工作机制,推动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制度,确保党务和业务工作在决策层面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二是制定清晰的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方案,明确融合路径、责任主体和评价标准,积极探索“项目党建”模式,在重大任务推进中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员突击队,让党组织作用直达业务一线。三是建立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的“四同”机制。在制定业务工作计划时,同步明确党建工作对业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在推进业务工作过程中,以党建活动为抓手破解业务难题;在考核评价时,将党建工作成效与业务工作业绩同等考量、同步权重。四是强化结果运用,对融合成效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融合推进不力的及时督促整改,形成鲜明工作导向。

(四)丰富活动载体,促进融合实效

一方面要搭建“融合”坚实桥梁,确保融合有平台、可持续。结合办公室工作实际,创新融合载体与应用场景,丰富党建活动形式和内容,将业务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组织开展“党建+业务技能比赛”等活动,激发工作人员提升业务技能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紧扣数字赋能趋势,积极运用“互联网+党建”模式,探索建设智慧党建平台,推动其与OA办公、督查督办、信息报送等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为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此外,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党建学习和业务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宽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渠道。

三、结论

党建与业务互融互促是提升地勘单位办公室工作效能的必然要求。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活动载体等实践路径,能够有效打破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局面,实现党建引领业务、业务提升党建的良性循环。在今后工作中,需要持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融合机制,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地勘单位办公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地勘单位各项事业进步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