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丛丛
当前,全球产业正经历深度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关键阶段,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传统技能人才已难以适配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对“懂理论、精操作、会创新”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紫领人才”凭借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特质,成为推动产业迭代、突破发展瓶颈的核心力量。加强紫领人才培养,不仅是破解产业“用工荒”与人才“就业难”结构性矛盾的现实选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之举。本文围绕紫领人才培养的价值、现状及优化策略展开分析,以期为构建契合产业升级需求的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助力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强紫领人才培养,是破解产业人才供需矛盾、夯实产业升级根基的关键。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急需能衔接技术理论与实操落地的人才。不少企业因招不到适配人才导致升级停滞,而部分劳动力因技能单一面临就业困境,紫领人才可以精准填补这一缺口。同时,紫领人才是驱动技术创新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纽带,他们既能理解工程师的设计方案,又能结合生产实际优化工艺,让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产能,还能从一线实践中发掘创新机会,推动产业技术迭代。
此外,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紫领人才通过保障高端制造的精准化、高效化生产,可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助力我国产业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为制造强国战略落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是推动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
当前紫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两种模式展开,在学校教育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和部分本科院校已成为紫领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这些院校通常以技术应用为导向,设置了一系列针对特定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领域课程。然而,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仍占据较大比重,跨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此外,实践教学环节虽受到一定重视,但由于资源有限,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在师资力量方面,尽管近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但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高水平教师仍显匮乏,尤其是在新兴技术领域,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产业前沿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紫领人才的需求,教育体系需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尤其要增加跨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计比重。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须具备多领域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因而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与传统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紫领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导师的引入可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企业专家作为行业实践的直接参与者,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应用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通过邀请企业导师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实践项目或开展专题讲座,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行业需求、掌握前沿技术。同时,企业导师的参与也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高校与企业需进一步深化协同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并推进项目式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实习基地的建立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规范的实践平台,使其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同时,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具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应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研究表明,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还增强了其对行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作为关键主导力量,在紫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与保障作用,其政策支持对于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政府应通过财政资金扶持与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与教育机构深度参与紫领人才的协同培养,有效缓解实践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其次,政府需制定系统化、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明确紫领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标准与发展路径,并通过政策调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与深度融合。此外,地方政府可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特征与发展需求,出台差异化的人才引进、评价与激励政策,吸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上述政策措施不仅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还能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与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