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平
李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先驱,其《经济学大纲》堪称中国学者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开创性之作。此书于1935年由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作为教材印行,因抗战爆发未能及时公开出版,然而其理论体系之完整与学术内涵之深刻,成为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标志。考察此书的理论架构、范畴体系及方法论贡献,其思想价值与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该书建构了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体系框架。李达按照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将全书分作“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两大部分,从原始社会的氏族经济始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总危机,形成了一个古今贯通、逻辑缜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此种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的体系编排,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精髓,更为中国学者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李达对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论述颇见功力,自“氏族社会以前的经济”始,经“氏族社会的经济”,至“原始社会的经济之发展及其崩溃的过程”,步步深入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他对奴隶制经济形态和封建经济形态的分析,不仅阐明了这些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更深入探讨了其形成、发展和崩溃过程,为理解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李达在“绪论”中明确指出,“经济学,在其自身的本质上,是历史科学……首先研究生产及交换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特殊法则”。经济学研究须从历史发展的视野来考察各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一方法论原则贯穿全书,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指针。
其二,该书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核心范畴的阐释。李达在第二部分以严谨的逻辑体系,对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及其内在矛盾进行了系统剖析。他从商品与劳动的二重性入手,指出商品拜物教掩盖了社会关系的真实本质,揭示资本主义以物化形式遮蔽剥削的特征。他分析资本的起源,强调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化,由此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在剩余价值与工资的论述中,李达明确资本主义剥削机制:剩余价值源于无偿劳动,而工资的形式则掩盖了这一剥削关系。继而,他在资本再生产与积累问题上,指出资本积累必然导致资本集中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的同时,也加深了社会矛盾。李达进一步将逻辑推进至资本循环、利润化、商业资本与信用制度,认为这些机制虽支撑资本主义扩张,却加剧其不稳定性,最终导致周期性恐慌与金融危机。他强调,恐慌并非偶然,而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失衡的必然结果。在对帝国主义及其总危机的论述中,李达揭示资本主义“已经处在总危机时期,而充满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定要使它走向灭亡”。这一结论无疑为中国认识资本主义之衰落趋势、坚定探索社会主义出路提供了重要理论支点。
其三,该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自觉。李达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之际,始终注意结合中国社会经济之实际。分析封建经济形态时,他特别关注“都市经济之发展”“封建经济的崩溃”等问题,此内容直接关联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进程。论述帝国主义时,他既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复深入探讨“当作资本主义最后阶段的帝国主义”,此种分析为理解近代中国所面临之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李达书中论及“地租的社会意义与土地国有”“农业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对理解中国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颇具指导意义,体现了他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之理论品格。“一切国民,都将到达于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必然性。但它却并不是一切都精密地遵循着同一路线而达于社会主义的”,如此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视角,为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提供了科学之理论指导。李达以广义经济学框架,将普遍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为中国经济出路提供理论依据,又体现其学术研究中始终坚持现实关怀。
其四,该书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之理论基础。作为高校教材,李达编写时既注重理论之系统性与科学性,又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力求深入浅出、层次分明。书中分析“资本的循环与回转”“放款资本与信用”“恐慌”等复杂经济现象,既具强烈之学术价值,又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素养之理论人才提供了重要资源。虽因战乱未及时出版,然其内容通过课堂讲授而产生广泛影响。尤值一提者,李达在每章节后皆精心设计问答习题,此等习题不仅涵盖该章核心理论问题,更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经济现象背后之本质规律。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李达作为教育家的深刻洞察力,他深知理论学习须与实践思考相结合,借问答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能力。李达将严谨理论阐述与科学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做法,为后来中国高等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李达《经济学大纲》作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文献,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启蒙与教育的作用,在今天仍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提供深刻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李达中国现代化探索及其时代价值研究”(24JD004)、“建党前后李达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21JD0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