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绿色建筑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付之旭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以及双碳目标的明确提出,建筑行业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凸显,绿色建筑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已从单纯的理念倡导逐步向规模化实践转变。工程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其管理模式与技术手段的绿色化转型,直接影响建筑的能效水平与生态效益。当前,绿色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融合持续深化,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系统探讨绿色建筑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绿色建筑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降低环境负荷

绿色建筑理念注重在工程管理全过程中对水资源、能源、建材等资源进行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通过科学规划及BIM技术的应用优化设计方案,从源头减少建材、能源等材料浪费。施工阶段推行装配式建造方式、节水工艺与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显著降低水、电、建材等资源消耗;同时,重视施工现场扬尘、噪声与固体废弃物控制,最大程度减少对周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系统性的资源节约与环境管理,既契合可持续发展目标,又能提升项目的生态效益与社会形象。

2. 提升建筑品质与使用效益,增强综合价值

将绿色理念深度融入工程管理的设计、施工、运维各环节,可有效提升建筑的结构耐久性、居住舒适性与功能实用性。通过选用低甲醛、低挥发性的环保建材、优化自然采光与通风设计、应用智能温控与新风系统等方式,有效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提升使用者身心健康水平与工作学习效率;同时,绿色建筑通常具备更低的运营能耗与维护成本,能显著延长建筑使用寿命。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此举不仅提高了项目的市场竞争力,还为业主与用户创造了长期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3. 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引领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推动工程管理模式从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化、智能化转变,促使企业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如绿色施工评价系统、碳排放监测平台),大幅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有力促进绿色建材、节能设备与环保服务产业发展。这一变革既助力企业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又在宏观层面推动建筑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二、绿色建筑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 设计阶段:绿色引领与规划先行

将绿色建筑理念提前融入设计环节,是实现全生命周期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影响最小化的关键路径。建筑设计作为工程管理的起始环节,决定了后续施工、运营等阶段的基本架构与技术路线,其决策具有不可逆性。设计初期全面考量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室内环境质量等因素,可从根源上优化建筑性能,减少后期改造成本,提升整体可持续性。

实践中,可推动设计团队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开展多方案比选与模拟分析。例如在住宅或办公类项目中,借助BIM平台整合日照、通风、能耗等数据,优化建筑朝向与窗墙比,降低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同时,在设计任务书中明确绿色建筑等级目标,并拆解为可量化的技术指标(如单位面积能耗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使用率等),要求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逐一落实。此外,可引入第三方绿色咨询机构参与设计评审,重点核查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暖通系统能效比、电气系统功率因数等核心参数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与合规性。

2. 施工过程:节能管控与环保并行

施工阶段涉及大量能源输入、材料流转与现场作业活动,若缺乏系统性控制,易引发能源浪费、扬尘污染、噪声扰民及废弃物无序处置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构建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施工现场管理体系,将绿色目标转化为具体技术措施与管理制度,通过精细化管控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步提升施工组织效率与安全水平。

施工单位可在项目启动前编制专项绿色施工方案,明确扬尘控制、噪声管理、光污染防护及建筑垃圾减量等具体技术路径。例如,在城市中心区域的高层建筑项目中,可全面采用装配式围挡结合喷雾降尘系统,对裸露土方覆盖可降解抑尘网,并在出入口设置自动洗车台,有效控制颗粒物扩散范围。同时推广应用智能用电监控系统,对塔吊、施工电梯、混凝土泵送设备等高耗能机械实施分路计量与峰谷调度,避免无效空转与电力浪费;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存放与回收台账,对废钢筋、模板边角料等可再利用材料进行现场分拣处理,力争实现每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建筑垃圾产生量不超过300吨,且其中至少40%进入再生利用渠道。

3. 材料管理:资源节约与循环共举

建筑材料在工程总成本中占比较高,且其生产、运输与使用过程伴随大量碳排放与资源消耗,因此材料管理成为绿色建筑实践的关键核心环节。科学选择与高效使用材料的策略,既能显著降低环境负荷,又能有效提升建筑的耐久性与使用品质。优先选用本地化、低隐含碳、可循环的建材,并建立从采购招标、进场验收至现场使用的闭环管理体系,可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减少供应链中的环境不确定性。

具体操作中,建设单位需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设置绿色材料准入条件,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环境声明或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例如在墙体材料应用中,明确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放射性指标与导热系数限值,并优先采购距离项目现场500公里以内的合格产品,大幅降低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模板体系方面,推广使用铝合金模板替代传统木模,在高层住宅标准层施工中可实现重复周转使用超过300次,显著减少木材消耗。此外,建立施工现场材料使用登记制度,对钢材、混凝土等主要材料实行限额领料,结合BIM放样优化下料方案,将加工损耗率严格控制在定额范围内,从源头上减少材料浪费。

4. 运维集成:智能监控与效能齐升

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运行维护阶段持续时间最长,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在能效、舒适性与低碳运行方面的要求,因而迫切需要通过系统集成与数据驱动手段提升运维智能化水平。利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对建筑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分析与调控,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延长设施使用寿命、保障室内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新建公共建筑中,可部署具备数据整合功能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集成暖通空调、照明、电梯及给排水等子系统的运行数据。例如,在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通过在各楼层安装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和电能表,实现对空调末端负荷的动态调节,并结合人流量监测数据智能启停新风机组,避免全天满负荷运行造成的能源浪费。该系统须具备能耗对标功能,按月生成分项用电报告,精准识别异常耗能设备并触发预警;同时,建立设备定期巡检与预防性维护计划,通过移动终端实时记录风机盘管清洗、冷水机组润滑等作业情况,确保系统长期处于高效区间运行。依托持续的数据积累与算法优化,逐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运维模式转型,切实提升建筑综合效能。

三、结语

绿色建筑理念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标志着建筑业从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模式向高质量、低影响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是行业适应时代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对设计、施工、材料及运维等关键环节的系统整合与绿色化管控,实现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责任履行的统一。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普及与绿色建筑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绿色管理将日益精细化、智能化,逐步构建起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造范式,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