姻 缪思曼
近年来,安徽省宁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科技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县域前列。
一、宁国市科技创新的困境
(一)对标界首,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合力不足
界首市提出“市委即科创委、城市即科创城、界首即高新区”,于2018年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首家科技创新委员会,后改组成立全省首家市委科创委,完成了从依靠科技部门抓科技创新到全市抓科技创新的转变,进一步强化了部门间协调联动,有效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共同打造界首创新名片。
宁国市当前科技工作管理体制有待健全,在有效整合全市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上存在短板。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存在财政科技投入少、对科技刚性支出不清晰、创新政策落实难兑现周期长等问题;同时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整体谋划、协调和督导,导致宁国创新驱动发展统筹能力偏弱。
(二)对标繁昌,科技创新带动主导产业发展效应不显著
繁昌将目光聚焦在3D打印技术上,2014年成立增材制造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高标准规划建设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园,通过定制化产业发展规划、扶持政策,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持续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不断提升一线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经过近十年发展,春谷3D打印产业园已集聚60多家3D打印企业,完成涵盖设备、材料、软件、服务等领域较完整产业链布局,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增材制造产业集聚区。
宁国市现有成绩集中体现在助推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创新集聚效应不明显,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创新链脱节,且在新兴产业培育布局上存在短板。本地企业的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跃度普遍不高、科研管理不规范。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企业存在“小富即安”“规模竞争”等守旧思想,宁国的很多企业家是销售出身,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很高,但其经营理念没有与时俱进,较为传统,未深刻意识到技术创新、技术人才以及完善产业链对于产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这就亟待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载体来带动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三)对标临安,承接创新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够
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现已集聚省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载体46家,累计发布科技成果400余项,对接企业技术需求500余项,合作创新60余项,区内规上企业高新技术销售产值占比已达到76%,R&D占比8.3%。
宁国市当前尚处于满足本土企业的创新需求阶段,在主动承接外部创新资源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缺乏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对口合作,导致县域缺乏源头创新的弊端始终存在。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宁国的头部企业以外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条件进行源头技术创新,只能依靠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这需要县域政府主动承接外部的创新资源为本地企业服务。
(四)对标合肥,撬动优质金融资源来宁手段不强
近年来,合肥国资的一系列投融资模式即“合肥模式”(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资本纽带、股权纽带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国资平台直接投资或组建参与各类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服务于地方招商引资,形成产业培育合力)发挥三大国资平台作用,建立超大规模基金群。具体来说,一是充分利用三大国资平台的作用,建立超大规模基金群。以合肥兴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三大国资平台作为招商引资的“牵引器”和“主力军”,并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打造总规模超千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形成“引导性股权投资+天使投资+社会化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二是聚焦新兴产业,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培育。合肥始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重点产业开展靶向招商,加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力度。三是完善投融资运作机制,构建产业投资循环。围绕项目投资前、中、后期全链条,合肥形成了“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支持新项目发展”的产业投资循环模式,最大化发挥资本培育产业的效能。
宁国市的产业项目培育现如今还主要集中在常规单一的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在撬动资本创新高效的工作方式方法上存在短板。民营企业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对创新帮助更大的直接融资体系发展不完善,造成了民营企业资金链和创新链的不匹配。一方面,贷款融资的马太效应显著,对缺乏抵押品的科创类企业不利。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认为银行贷款存在中小企业门槛难达标、附带条件多、转贷容忍度低等问题。如现行企业资信评估评价制度标准非常苛刻,中小民营企业很少有达到贷款标准的资信等级。另一方面,股权基金等机构存在“摘熟果”“短期化”等问题,非常不利于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二、推进宁国市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市级层面科技创新工作统筹推进机制
一是通过组织创建和变革提升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克服以往科技领域管理服务力量较弱的缺陷,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统一领导机制,推进市委统筹科技相关职能部门议事决策机制,加大对县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评价督导;二是县级科技部门要更加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在落实国家、省、市激励科技政策的同时,聚焦本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强科技创新统筹、谋划,进一步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支持力度;三是县级政府要主导建立财政科技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级科技专项和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探索通过劳务派遣、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缓解基层科技管理人员不足问题。四是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发展,针对创新能力强的领域,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针对创新基础薄弱的领域,在盘活存量的同时,更要重视增量带来的效应,聚焦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加大力度培育、引进发展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强的创新型企业。
(二)完善“孵化+投资”创新模式,加大对新兴产业培育布局
一是要实现市县两级联动推进科技孵化器建设,向上争取省级以及市级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市县两级出台加快科技平台统筹建设的政策意见,明确孵化器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探索政府引导建设和民间资本注入两种发展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如中鼎、司尔特、保隆等公司参与孵化器建设,强化顶层推动。高起点规划集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公共服务载体,为入孵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全方位创业创新服务,旨在运用市场机制来配置、整合创业创新资源,不断提升科技孵化器自身造血功能和持续服务能力。二是结合“双招双引”政策,围绕主导产业,依托工业园区,引进能够完善宁国现有产业链上下游的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以化工、新材料产业为突破口,牵头龙头企业带领相关领域中小企业聚焦精细化工产业,将其打造成宁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培育壮大县域创新主体。增强企业创新创造力,企业是推动创新落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更是县域发展的主力军。要在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培育高成长型科技创新企业,加大对细分行业标杆企业的扶持,并利用各级融媒体平台宣传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成果;要加快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宣讲、科技创新培训等活动,弘扬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增强创新意识、规范经营管理、加强自主创新。四是增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拓展县域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合作领域,推动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例如,宁国的中鼎已经是这一步的先行者,它已先后在合肥与安徽大学联合成立安大中鼎密封技术公司、在北京联合清华大学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用密封技术研究中心,阿莫斯流体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在深圳共建了海绵城市联合实验室等,这为中鼎和阿莫斯流体培育高端制造线导入创新资源、提供科技支撑。同时构建科创中心服务县域经济多元模式,推动宁国与大院大所大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科创园区等创新载体,完善科创服务链条,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
(三)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融合外部创新资源,做强产业链
一是主动对接城市区以及外地成熟科技创新园区,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区带动作用,并积极对接杭州城西大走廊,融入区域产业链条,主动承接沿线中高端产业转移,引进产业链前端、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入宁国。支持企业跨区域建设研发中心、产业园,引导城市区基金为县域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提升主导产业本市配套率。二是推动高端创新平台载体功能向县域拓展,弥补县域科技创新短板。增强科技人才支撑,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共享数据库,搭建跨行业跨区域人才交流平台。三是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把创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升级、资源配置等各领域。通过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赛事活动,加强科技创新宣传推广,提升全社会科技创新参与度。
(四)健全“财政资金扶优扶强、产业基金投早投小”的撬动机制
一是增强政府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实施专业化、市场化的引导基金管理机制,成立基金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全市统筹制定基金设立规划;成立专门负责引导基金管理的公司或组织,由该公司或组织按照市场化方式自主确定基金合作机构和托管机构,自行推进基金设立和投资事宜。二是加强基金与产业行业联动。梳理政府投资基金资源信息,内容包括基金主投方向、合作方式、门槛条件、管理机构联系人等信息,并附项目合作计划书模板等资料。政府投资基金资源信息及时向招商部门、园区、产业部门共享,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精准的基金资源和对接渠道。
(作者单位:中共宁国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