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姝伃 念许若 蒋紫超 李可欣
边疆省会城市作为我国面向周边国家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同时肩负着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重要使命。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兼具南向开放枢纽、生态多样性富集区、资源型产业集聚地等多重属性,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面临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挑战、开放合作壁垒、资源转化瓶颈、人才要素短缺等问题。当前,国内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多聚焦于东部沿海数字经济先发地区或单一技术领域,对边疆省会城市如何立足自身禀赋、规避发展短板、探索差异化路径的研究仍显不足。结合昆明作为边疆省会城市的独特定位,从产业升级、开放合作、要素保障、文化赋能四个维度,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旨在为昆明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新质生产力高地提供实践指引,也为其他边疆省会城市破解“传统产业依赖”与“新兴产业滞后”的共性矛盾提供参考样本。
一、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增量崛起、变量突破
依托昆明丰富的矿产、生物、区位等资源禀赋与优势,重点培育新能源电池、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等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产业方面,围绕本地优质磷矿资源,延伸产业链上游,集中力量突破高端磷酸铁锂材料、电解液等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下游,大力发展电池回收产业,构建“资源—生产—回收”的绿色闭环体系。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加强中药创新研发,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产业,着力打造“云南生物医药”特色品牌。数字经济产业方面,聚焦跨境电商、智慧物流、大数据服务三大领域,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数字经济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低空经济产业方面,依托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枢纽优势,重点发展无人机物流、通用航空服务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低空经济示范区。
结合昆明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等未来产业。在量子科技领域,依托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设高水平量子科技研发平台,开展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究;在生物制造领域,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等产业,推动传统化工产业向绿色生物制造转型;在氢能领域,利用本地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展绿氢制备产业,推动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通过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为昆明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二、强化开放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与创新网络
以中老铁路为纽带,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产业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新能源领域,与老挝、泰国等国家合作建设磷矿资源开发基地、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形成“昆明研发制造—东南亚组装销售”的跨境产业链模式。数字经济领域,与东南亚国家共建跨境电商平台、智慧物流平台,推动数字技术标准互认,提升跨境数字服务能力。生物医药领域,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展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传统医药研究,推动中医药在东南亚国家的注册与推广。
优化磨憨口岸、昆明综合保税区等重要开放平台的功能布局,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在磨憨口岸,进一步完善物流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跨境物流枢纽,积极推行“通关一体化”改革,大幅提高通关效率。在昆明综合保税区,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重点吸引高端制造业、跨境服务贸易企业入驻,大力推动保税研发、保税维修等新业态发展。同时,积极申报建设中国(昆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争取更多开放政策试点,持续提升昆明的开放层次与水平。
与东南亚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创新合作机制,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昆明的重点企业、高校在东南亚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积极吸引东南亚国家的科研人员来昆创新创业,推动跨境人才流动与技术交流。通过跨境创新网络的构建,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昆明的创新能力。
三、优化要素保障,破解技术与资金短板
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企业的重点技术研发项目给予精准补贴;鼓励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研发平台、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建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成果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组织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行动,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有效降低对外依存度。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全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间接融资方面,鼓励银行机构设立新质生产力专项信贷产品,对新兴产业企业给予优惠利率;推动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在直接融资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兴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设立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投资。同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等股权投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早期融资支持,培育更多具有潜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坚持文化赋能,大力发展人文经济
将文化、生态、情感等丰富人文要素深度融入传统产业中,切实改变传统产业低附加值、同质化的现状,实现传统产业的人文升级。农业方面,立足云南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以及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力发展特色人文农业。例如,将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巧妙嵌入到农产品中,在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使农产品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同时,依托专业场馆建设、特色展厅设计,让农耕文化可视化、可感知。
工业方面,紧密契合现代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的转变,将人文元素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重点,积极推动产品的文创化,使产品兼具实用价值和人文关怀价值。参照北京798艺术区、上海老场坊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工业遗产的文化开发,将废弃厂房改造为艺术空间、文创园区,实现工业遗产的人文利用,充分释放工业遗产价值。
服务业方面,将情感价值、文化体验融入服务过程,使服务更有温度。依托数字技术、生态资源、文化创意,培育以高附加值、低消耗、强人文属性为核心特点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人文经济的新增长极;利用 5G、虚拟现实(VR)、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文化产品与互动体验服务,紧扣现代人,特别是年轻群体的认知心理、审美特征,打造元宇宙文化消费场景,将消费活动与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文旅、生态文创,如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开发生态民宿,并将自然教育融入生态民宿中,使游客在体验自然的同时,学习生态知识,培养游客的生态意识。
综上所述,昆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面临要素短缺、开放层次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又拥有独特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优良的生态等独特优势。通过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升级、强化开放合作构建跨境产业链与创新网络、优化要素保障破解技术与资金短板、以文化赋能发展人文经济,昆明市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边疆省会城市特点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该文入选基金项目: 2025 年度昆明市党校(院)系统课题,2025KMDX44。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