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传辉
抓好基层党员教育培训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和永葆共产党员先锋本色的关键举措。当前基层党员教育培训面临内容空泛、方式滞后、资源匮乏和激励不足等多方面难题,严重制约教育培训实效。为此,必须从内容设计、方式创新、资源整合和激励保障等多维度优化路径选择,为提升基层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一是科学优化培训内容,增强教育培训实用性。要着力提升教育培训针对性、逻辑性与实效性,必须构建以“理论引领+岗位导向+实践延伸”为框架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增加“问题导入—案例剖析—对策研讨—模拟操作”的培训路径,从教育培训内容设计实现突破。首先,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主干课程常态化推进。要通过微党课、实地教学等各种互动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其次,要强化岗位技能与基层治理能力培训。应结合城市社区服务、农村基层治理等培训主题量身定制模块课程,建立“需求清单”。结合社区治理,增加群众沟通技巧、矛盾纠纷调解、便民上门服务等内容。结合乡村振兴等农村基层工作重点,设计“政策解读+实操技能”的模块化课程,设置政策解读、种养殖技术、土地流转、电商助农等专题。再次,要注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强化实践案例与经验提炼的融入。系统梳理基层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党员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政策模拟实践”引导党员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复杂场景,强化党员、群众的参与感,提升情感价值认同。
二是创新教育手段与载体,提升学习吸引力。在多媒体技术与数字化平台广泛普及的背景下,要克服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吸引力与沉浸度的短板,关键在于教育手段和载体的深度融合。首先,要着力推广“线上+线下”融合式培训方式。依托“学习强国”“智慧党建”,开展专题微课、移动学习等活动,增强灵活性与互动性。通过“党建云课堂”“远教直播间”,利用手机、电视等终端,促使党员“随时学、反复学、跟着学”,有效提升覆盖率和黏着度。其次,要注重互动教学、场景教学、沉浸式体验。改变单向灌输,引入角色扮演、实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多措并举打造“家门口”教学点,通过近距离“沉浸式”现场教学、“党员模拟岗”实践等方式增强代入感和说服力,从而强化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再次,要把握“可视化+数据化”的学习动态。借助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系统记录党员参与程度、学习成果和实践成效,实现差异化推送与精准化指导,同时为组织评估学习效果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拓展整合教学教育资源,奠定特色专业基础。良好师资是抓好教育培训的关键,针对当前师资短缺、水平高低不一等问题,必须多维度选育高素质师资,根据培训内容灵活调配和整合资源。首先,要建立“专职+兼职+外聘”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党校选派的专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从基层一线择优遴选的兼职教师应为“本土专家”“行家里手”;外聘教师则应具备特定专业背景,为教学注入专业性和多样性。其次,要推动基层师资培训常态化。通过设立微课开发等培训班,对师资教学能力、课程设计、表达技巧等多方面系统培训,并建立管理评价体系,实现动态管理与优胜劣汰。再次,要建设区域性教学教育资源库。整合区域内爱国主义、廉政教育等优质基地,实现共建共享。要着力提升硬件保障水平,配备多功能教室、远程教学终端等现代化设备。依托流动党校、广播电视等方式扩大偏远地区党员教育覆盖面。最后,要推动资源平台的数字化升级。依托“智慧党建”“智慧党校”,开发集学习管理、成绩评估、成果汇总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链条的可视化管理,形成资源精准推送与培训质量闭环管控局面。
四是健全激励考评机制,推动成果转化与长效保障。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单单体现在“教”与“学”,更在于“学后有用”“用后可评”。因此,完善全过程激励与考评机制,是保障培训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一是探索学习积分制管理制度。将学习参与度、课程完成率、培训成果等纳入学员积分管理体系,通过积分兑换、通报表彰等方式激励党员主动学习。二是强化评价的科学化和过程性。探索建立“学用结合”“成果应用”过程性评估体系,将提出问题与对策建议、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实绩提升等纳入检验培训效果范围,采用“阶段反馈”“问题复盘”等方式,推进培训成果与工作实绩双向转化。三是注重追踪与激励反馈。建立培训与评优、任用、发展挂钩制度。加强多方协调联动,完善党校、学员单位、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以考核机制有效引导提升教育培训成效,形成“以学促用、以用验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