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晶
一、引言
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民营企业贡献了全国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制约因素:融资难融资贵、财务管理不规范、治理结构缺陷、市场竞争激烈、数字化能力不足等。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财务管理与制度创新提升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其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成为学界与政策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财务视角切入,系统分析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与突破口,进而提出可操作性的路径建议。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困境与制度制约
(一)融资约束依然突出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配置呈现出“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结构性特征。从银行信贷渠道来看,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较小、抵押物不足、财务信息不透明等问题,商业银行往往在授信审批中采取“谨慎放贷”的态度,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不足。在资本市场融资方面,虽然A股市场、新三板及北交所为民营企业打开了直接融资之门,但受限于上市门槛较高、监管成本较大,以及企业自身的规范性不足,真正能够实现上市融资的民营企业比例仍然不高。此外,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对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新型融资方式了解不足,缺乏与资本对接的能力,导致融资渠道过度单一。更为严重的是,在经济下行和市场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进一步趋紧,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呈现“逆周期加剧”的特征。
(二)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财务管理水平不足是民营企业的“软肋”。很多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依赖“家庭式管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虽然业务快速发展,但财务管理体系却没有得到同步升级。一方面,财务核算缺乏规范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记流水账”的阶段,未能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编制报表,导致财务信息真实性和透明度不足。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存在资金使用随意化、预算约束缺失、重大支出缺乏审批机制的问题,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脆弱,甚至诱发财务舞弊风险。此外,财务部门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参与度有限,财务管理往往被视为“记账职能”,而非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支持系统。特别是在成本控制、税务筹划、投融资决策等方面,很多民营企业缺乏专业化、前瞻性的财务思维,导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丧失主动权。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许多民营企业仍保持着“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家族式管理特征,企业重大决策往往集中在创始人或家族核心成员手中。这种治理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弊端。首先,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过度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缺乏数据支持与风险评估,决策的随意性较强。其次,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企业往往重用亲属或熟人,而忽视专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养,导致管理团队缺乏多样性和专业性。再次,监督机制薄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在不少民营企业中仅是“形式存在”,缺乏实质性制衡作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内部透明度和外部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和持续创新的能力。
三、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财务赋能路径
(一)推动融资多元化
融资是企业发展的“血脉”,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民营企业突破资金瓶颈的关键。因此,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可转债等方式筹集发展资金。鼓励民营企业挂牌新三板、北交所或创业板,实现资本与产业的良性对接。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银企合作机制,利用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模式,缓解融资压力。
可以预见,随着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的发展,未来民营企业的融资格局将更加多元化。但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必须增强财务规范性,提高透明度和信用度,才能真正打通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大门。
(二)推进财务管理规范化
规范化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民营企业要实现做大做强,必须摒弃“重经营、轻财务”的惯性思维,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严格执行会计准则与税务规范,提升财务透明度与合规性。其次,需强化内部控制与审计,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确保资金使用的效率与安全。最后,应用财务数字化工具,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实现财务智能化,提高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通过规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提升,财务部门将不再是“记账员”,而是企业战略制定与风险防控的重要“参谋员”。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在财务赋能的框架下,治理结构的优化应体现在权责明确、机制健全和透明高效三个维度。第一,完善股权结构与治理机制,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分权与制衡,提升治理科学性。第二,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股权激励、期权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核心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第三,强化信息披露与外部监督,增强透明度,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市场信任度。
(四)推动战略转型与数字化升级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民营企业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主动推动战略转型,并借助财务工具实现数字化升级。首先,从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其次,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数字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深度融合,提升运营效率。最后,注重绿色发展与社会责任,加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建设,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公司治理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将成为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为此,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健全支持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与税收优惠制度,完善产权保护与法治保障。第二,地方政府应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真正落实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第三,民营企业自身应强化财务规范化与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动战略转型与绿色发展,以提升长期竞争力。
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使民营企业在新时代的竞争格局中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