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3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秋日气田“鸣响”爱国心声——记川西北气矿中坝集输总站的能源坚守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采气员工检查气液联动球阀,确保平稳供输。.JPG

●采气员工检查气液联动球阀,确保平稳供输。

本报通讯员 廖光明

金秋九月的川西北,秋阳遍洒,川西北气矿中坝气田的输气管线在光影中泛着金属光泽。

在中坝集输总站,钟涛站长盯着屏幕,红色数据流在井站与管线间奔涌,就像这座老气田跳动了52年的脉搏。“今天的外输压力要再盯紧些,江油到成都的用户还等着气呢!”他回头对身后的徐晓军说,声音里带着老石油人特有的沉稳,那是被岁月和责任打磨出来的底气。

徐晓军是川西北气矿江油采气作业区第三党支部驻站党支部书记,也是总站的副站长,袖口还沾着上周巡检时蹭到的油污。他想起去年4月双鱼石区块大修的日子,至今手心还仿佛能摸到当时的滚烫。  

那阵子时间紧得像拧紧的发条,双鱼石南区块停产一天,就意味着少供100多万方气。“8名党员群众主动放弃轮休,起早贪黑驻守在现场。”徐晓军的目光落在墙上的“功勋井”照片上,中4井的井口在照片里泛着旧时光的光泽,“最忙的时候,我们连续作战20天,可没人喊苦,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早一天完成检修,就能早一天为国家多产一方气。”最终,他们提前5天完工,多贡献了 540万方天然气,那数字像一枚勋章,刻在了每个参与者的心里。

今年93日,站上组织观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电视现场直播,徐晓军坐在前排,看着威武的方阵踏过长安街,战机在蓝天划出彩色的轨迹,突然就红了眼眶。“以前总说爱国,那天才更明白,我们守着气田,就是在守国家的能源安全。”

在中坝集输总站值班室里,采气工王波正对着平板电脑调试数据,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动作,比当年拧扳手还要熟练。他的工具柜里,躺着一把磨得发亮的旧扳手,是刚上班时老师傅传给他的。2000年我来中坝46井,6个人轮班,井口只有个安全截断系统算‘自动化’。”王波摩挲着扳手的手柄,纹路里还嵌着当年的油污,“有一次下暴雨,井场积水没过膝盖,为了抄压力数据,我和同事轮流趟水。本子湿透了,数字得歪着头看,生怕记错一个数。”

刘新蓉也是总站的采气工,她说自己还有五个月就退休了。32年与井站和同事在这里朝夕相处,要离开了,她的眼里有些湿润。她想起刚上班时,老师傅教她记数据,说“每一个数字都连着国家的能源账”。有一次她记错了一个产量数据,老师傅没骂她,只是带她去了中4井的纪念碑前。“这口井 1972年钻获高产气流,结束了川西北石油人四处找油找气的日子。”老师傅指着碑上的字,“当年的人用算盘算数据,用脚步量井场,就是为了让国家有气用。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更不能马虎。”从那以后,刘新蓉记数据时总带着一股较真劲,每一个数字,她都要反复核对,她知道,自己所记录的,连着的是千家万户的灶台。

傍晚时分,钟涛站长带着大家走到“笑脸墙”前,墙上的照片里,同事们的笑容比秋日的阳光还灿烂。有的照片里,徐晓军正蹲在井场给员工递水;有的照片里,钟严兴拿着扳手和年轻员工讲解;还有一张,是刘新蓉和同事们在雪天里巡检,脸上沾着雪沫子,笑容却没藏住。“轮班工作的日子,我们相处的时间比家人还多。”钟涛指着一张全家福照片,“这是2020年元旦拍的,当时双鱼石末站刚投运,大家都没回家,就在站上吃了顿团圆饭。”

双鱼石末站投运那天,钟涛记得特别清楚。为了不影响外输供气,他们在原有的老站里建新站,15名党员技师组成突击队,一边学新工艺一边跟进建设,轮休改成三班两倒。“投运成功那天,我们看着天然气顺着管线输往中德线,没人说话,只是互相拍了拍肩膀。”钟涛的声音轻了些,“那一天,我们结束了气矿十余年从大管网下载天然气的历史,我们终于能给国家多送气了。”

夜色渐浓,控制中心的灯光亮了起来,屏幕上的数据还在跳动,像无数颗星星落在了黑色的幕布上。钟涛、徐晓军、王波、刘新蓉和同事们还在岗位上忙碌着,输气管线里的天然气顺着管道,流向江油的千家万户,流向成都的工厂车间,流向祖国需要的地方。

这座52岁的老气田,见证了一代代石油人的坚守。从江2井的第一声勘探轰鸣,到中4井的高产气流,再到双鱼石区块的新希望,不变的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使命。

秋风吹过气田,输气管线发出轻微的嗡鸣,那是老气田的心跳,也是石油人的爱国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