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浅析实干型领导对乡镇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刘甘宇

在基层治理体系中,乡镇公职人员是联结国家政策与群众需求的关键枢纽,其内在的公共服务动机(PSM)是驱动他们积极作为、提升服务质效的核心精神力量。当前,单纯依靠制度约束与物质激励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的方式已显乏力,而领导风格作为重要的组织情境因素,对公职人员动机与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中,实干型领导以其务实、专注、深入一线的特质,为激发下属公共服务动机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实干型领导:

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服务动机

实干型领导以其鲜明的行为特征与工作方法,深刻影响着乡镇公职人员的动机结构与行为选择。

(一)于行动中确立价值标杆

实干型领导注重行动示范而非口号号召。他们摒弃坐办公室指挥的模式,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家庭,亲自协调矛盾纠纷、推进重点项目,以实际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种非言语的榜样力量,比任何政策宣导或道德说教都更具感染力与可信度。下属在长期观察与参与过程中,会逐渐将外在的服务要求转化为内在的价值认同,进而增强对公共使命的情感承诺与认知理解,公共服务动机随之深化。

(二)在目标中清晰责任归属

实干型领导善于将宏观政策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任务。他们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节点、过程跟踪与结果反馈,帮助公职人员清晰把握自身职责及其与整体目标之间的关联。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时,实干型领导会将任务拆解为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挖掘等模块,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复盘。这一做法显著减轻了乡镇工作者常见的事务繁冗却成效难显的角色压力,增强了工作的可控性与意义感。当员工意识到自己的每项努力都在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时,其责任意识与服务意愿也随之提升。

二、心理安全感:

承上启下的关键心理桥梁

实干型领导之所以能激发下属的公共服务动机,关键在于他们的行为营造出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氛围。心理安全感是指组织成员在表达意见、尝试新方法、承认错误时,不必担心受到负面评价或惩罚的共同信念。

(一)信任包容取代苛责批判,让员工敢作为

实干型领导通过示范容错文化,在日常管理中构建起坚实的信任氛围。面对复杂多变的基层事务,工作人员在政策执行或群众服务中难免出现偏差甚至失误。若领导动辄批评问责,容易导致队伍趋向保守,甚至隐瞒问题。实干型领导则更注重从问题中学习,在出现工作偏差时,首先组织团队进行复盘分析,注重改进而非个人追责。在一些实际工作中,实干型领导不会简单指责驻村干部,而是带队深入村庄调研,与干部一起分析阻力来源——究竟是宣传方式不到位、技术方案不贴合实际,还是资金配套存在缺口,进而协同调整工作策略。这种重改进、轻责罚的管理方式,实质是给予干部合理的试错空间,帮助他们放下怕犯错的心理包袱,更敢于在服务群众中尝试创新方法,如探索多样化的政策动员方式、灵活调整工作流程等。长期下来,团队会逐渐形成聚焦解决问题而非回避问题的氛围,干部更愿意主动担当作为,而非机械执行或推诿塞责。

(二)开放沟通激活主体意识,让建议有回响

实干型领导深刻认识到,一线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他们的实践经验与直观感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这类领导会着力搭建多样化、常态化的沟通渠道,确保基层声音能够被听见、被重视。除正式工作会议外,他们还善于利用非正式场合开展交流,如在食堂就餐、下乡调研途中与干部亲切交谈,专门听取工作人员的想法、困难与建议。更重要的是,实干型领导不仅注重倾听,更强调反馈落实。例如,在制定年度环境整治计划时,领导班子会先让各驻村工作组提交初步方案,并召开专题研讨会,让每位负责人详细陈述方案的设计思路与可行性。对于干部提出的合理建议,如根据村庄布局优化垃圾收集点设置、针对留守老人群体调整宣传时间等,领导会明确表示采纳并纳入最终计划,甚至在后续工作会议中定期通报这些建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这种听有所应、建有所用的沟通机制,远胜于单纯的物质激励,能够激发公职人员更深层次、更持久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持续投入公共服务,并主动思考如何改进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实干型领导对乡镇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是一个行为示范-心理建构-动机激发的连贯过程。领导通过自身的实干行为树立榜样、明确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信任与包容的心理安全空间。正是这个空间,让公职人员能够放下顾虑、主动作为,并将其对领导的认同和对角色的认知,真正内化为持久的公共服务热情。因此,在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中,不应只关注领导者的业务能力,更应培养其塑造健康组织氛围的领导艺术。(作者单位: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