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5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王彩璐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概念,并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对于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明确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方法论。

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逻辑和价值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当前,国际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国内层面,各区域科技实力与产业布局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不同收入群体间的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实际。这一基本国情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坚持因地制宜的总方针,不能脱离地区实际搞一刀切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行之策。其核心要义在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探索适配本地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反之,若忽视地区差异、违背因地制宜原则,盲目推动各地区以相同模式、相同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轻则导致资源错配与同质化竞争加剧,重则可能在新质生产力尚未培育成型之时,过早放弃现有优势生产力,反而造成区域生产力水平的阶段性下降,最终抑制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实践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把握好的辩证关系,坚持先立后破的推进原则——绝不能在新产业、新动能尚未建立稳固支撑前,就贸然抛弃传统产业与既有生产力,避免出现经济发展的空窗期。同时,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必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先进产业和未来产业。

(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存量规模大,对于解决就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但存在一般产品竞争激烈、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尤其要支持传统产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助力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这就要求传统产业主动作为,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一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动生产装备与工艺流程升级,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革新管理体制与经营模式,引导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部分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难题,科研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

破解这一困境,必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做好顶层规划,统筹多元市场主体协同参与,对事关国家战略的重大科技任务与攻关难题加强统筹协调。首先要以市场为需求导向,使科研供需双方有效衔接,同时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关键技术研发的引导作用,使科技创新向着最有需求、最关键、最能提升国力的方向发展。其次,要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构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形成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平台。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以物质和精神多领域奖励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在符合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尊重科研人员的研究自主性,推动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

(三)因地制宜投入建设未来产业

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未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发展潜力大。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加强未来产业谋划,适度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基于地方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导向,精准施策,着重布局云计算、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太空空间利用、新能源开发储存等领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领航。

未来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对抗风险能力弱,但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以耐心资本布局未来产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未来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引擎;加大科技投入,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本投入,重点引进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通过长期、稳定的投入,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该文入选: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研究课题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