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凡
新时期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数字技术快速渗透,农业经济迎来产业融合、模式创新的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科技革命加速迭代、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国内外市场波动等新挑战,农业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的进程中遭遇明显瓶颈。因此,农业经济需主动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持续促进农业经济提质增效,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贡献力量。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尖锐。当前,农业以家庭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土地细碎化严重制约了标准化生产、规模效益的实现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显著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多数农业生产者仅停留在生产初级环节,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未能建立成熟的农产品品牌。尽管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部分主体尚未形成规范化运行体系,带动能力有限;同时,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机制亟待完善,其市场议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较弱。第二,农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优异种源、高端智能农机、新型肥料、生物农药、关键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均存在瓶颈,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且农业科研与实际生产需求衔接不畅,受推广方式单一、知识滞后等因素影响,许多适用农业技术未能真正落地田间。智慧农业的推广未达预期广度与深度,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仅局限于试点区域。第三,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持续收紧。部分耕地面临土壤酸化、黑土地变薄等质量风险,以及农膜残留、重金属残留等污染风险。农业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用水效率偏低,在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背景下,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亟待加强。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1.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新时期下,要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部门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性障碍。首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优化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托管、入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其次,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降低土地流转风险。再者,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其规范化发展,提升经营质量。最后,优化农业补贴政策:重点补贴农业经营质量提升、绿色生产等领域,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2.进行科技创新
相关部门需集中科研力量来攻坚农业核心技术,可增加绿色投入品、智能农机装备、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提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同步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需持续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更多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协同高校专家、科研院所教师专家等来为基层农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需主动引导企业参加农技推广活动,搭建一个社会化、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网络;需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营中,在农村地区搭建农业大数据中心,在实际生产当中科学运用智能化装备、遥感监测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等;需不断升级农业装备,不断研发适合我国农业产品生产经营的高端农机装备,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解决丘陵山区机械设备应用难题,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率。
3.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是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需将其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首先,强化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轮作休耕、保护性耕作等绿色种植模式。其次,发展节水农业:普及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再者治理农业污染: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引导农户使用有机肥与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最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挖掘农业生态产品价值,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4.拓宽产业增值空间
相关部门为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可有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支持农户开展农产品初加工的基础上,鼓励农业企业进行精深加工;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建设规范化农产品加工园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其次,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挖掘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培育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农业品牌,以品牌优势带动产业发展。最后,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新业态,实现产业双赢。
总而言之,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需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度障碍、强化科技创新提供核心动力、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障可持续性、拓宽产业增值空间提升经济效益等综合策略,形成政策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发展难题,推动农业经济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