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生辉
面对新时代市场环境变化和员工思想多元化的挑战,“如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升其实际效能”成为当务之急。针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提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创新路径,以期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的历史演变与核心特性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传承
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企业的历史传承影响深远,并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地进行着内涵与形式上的调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到改革开放后逐步向企业治理和文化建设延伸,再到新时代转向更关注职工个体认同,其核心脉络清晰可见。尽管形式与内容不断迭代,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宗旨从未改变,即通过引导和转化职工思想,强化集体主义精神,为企业持续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在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递。它既从物质生产层面上发挥作用,又从精神层面上引导企业员工塑造共同价值追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内化为企业文化理念、外化为员工自觉行为。通过融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国有企业可以实现长远价值导向,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覆盖特性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全员覆盖特性——涵盖了企业各个层级,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员工。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具备普遍性,确保核心要求全员知晓,又需兼顾针对性,根据不同层级、岗位员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建立全员参与机制,最终通过上下协同切实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与创新能力。
二、当前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工作脱离实际
尽管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有企业中地位重要,但实践中常常因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形式化、空洞化问题突出。许多企业开展工作时,过度侧重理论知识的单向传递和政治口号的简单灌输,却忽视了与企业实际生产管理、日常运营的有机融合——既未结合生产中的难点问题设计内容,又未关联员工工作中的实际困惑开展引导,最终造成职工参与度低、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二)形式主义与官僚化
部分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了形式主义、官僚化倾向,具体表现为:活动安排繁杂但内容空洞;工作部署多但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与有效执行力;许多工作的开展仅以完成上级指标为目的,既未与员工的实际工作场景结合,又未回应职工的真实需求。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的不匹配
在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的脱节,是制约其效能的关键问题。许多企业仍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项独立于生产经营的“额外事务”,使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和长远发展相割裂。这种割裂不仅直接弱化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与凝聚功能,也导致其在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和文化建设中的价值被低估。
实际上,思想政治工作本应是推动企业战略落地的重要支撑——它能够通过统一全员思想、增强团队凝聚力、培育优秀企业文化,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若长期忽视与企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因此,国有企业亟待树立系统化思维,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发展战略、市场需求以及员工成长紧密融合。
三、提升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战略的融合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战略,是提升其效能的重点。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企业战略目标为根本遵循,围绕核心竞争力培育和长远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内容,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等相协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用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方式方法的创新是破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局限的关键。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企业微信等拓宽工作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另一方面,要强化互动与反馈机制,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及时收集员工反馈,以此优化工作内容,切实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评估机制
当前,亟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评估机制向系统化、科学化升级。首先,建立常态化评估与反馈机制,将“一次性检查”转为“经常性监测”,及时掌握工作实际效果;其次,引入数据分析和量化评估工具,通过员工参与率、思想认知变化等可量化指标,替代传统“定性评价”;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工作内容与形式,确保各项举措始终适配企业发展和员工需求,促进企业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
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提升,关键在于“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既要坚守引导员工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的根本宗旨,又要通过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创新工作方式、完善评估机制,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融入企业发展各环节,从而在新时代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上海一号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