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3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对“新农人”返乡创业实践的社会学观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肖文倩

 

本文依托布迪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将青年返乡创业视为从“城市场域”到“乡村场域”的社会空间位移,探讨“新农人”如何通过资本转换与惯习调整开展乡村创业实践,并挖掘其中“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价值内涵,为理解青年返乡现象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参考。

理论基础:

“场域—资本—惯习”三元分析框架

把布迪厄的“场域—资本—惯习”理论作为解析“新农人”实践的核心视角,可简述为:场域为具备独特规则的社会空间,城市场域侧重效率与契约,乡村场域依赖人情与经验,二者规则差异直接影响创业规划;资本由经济(金钱)、文化(技能)、社会(人脉)、符号(声誉)四类组成,必须适配新场域规则才能实现价值转化;惯习是内化的行为倾向,“新农人”一般有着“城市经验+乡土底色”的混合型惯习,需与乡村传统惯习做一番调和以适应新场域。

“新农人”的场域实践:

资本转换与惯习调适

“新农人”踏入乡村场域后,要对既有资本进行转换。例如,互联网从业者可将“流量运营”的文化资本转化为农产品直播带货能力,将城市人脉等社会资本转化为乡村文旅的客源渠道;还能通过带动村民增收积累“可靠创业者”的符号资本,进一步撬动合作资源,实现资本跨场域增值。“新农人”的混合型惯习与乡村传统惯习易产生摩擦,如“契约优先”与“人情主导”的矛盾。对此,部分成功的“新农人”会先以人情沟通建立信任,再通过示范种植、保底收购等方式,引导农户逐步接受标准化生产、契约合作等新规则,在适应乡村的同时,推动场域规则向现代产业逻辑调整。

价值:

从个体实践到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

“新农人”的资本使用已超越个人获利层面。例如,将经济资本投入共享仓储建设、向村民传授电商知识,实现“资本共享”,这与“共同富裕”理念相契合,彰显了个人资本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其创业实践亦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微观落地:国家政策降低了资本转换成本,“新农人”则借助产业升级反哺乡村,形成“国家搭台、个人唱戏”的互动态势,反映出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的深度绑定。此外,“新农人”多会保留传统民居、非遗元素等乡土文化,并融入现代运营理念。例如,通过直播展示农耕文化,既提升了产品价值,又重塑了乡村文化认同,打破了“乡土文化落后”的刻板印象。

总之,“新农人”返乡是资本重构与惯习调适的场域实践。未来,需进一步优化乡村创业政策,助力资本转换;同时,将优秀案例纳入教育体系,引导更多青年以“小我融入大我”,在新时代乡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