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雯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是核心内涵和本质要求。探析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有助于新时代继续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本文深入剖析马克思创作的《哥达纲领批判》中蕴含的共同富裕思想,对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关于社会财富源泉的观点
关于社会财富的源泉,马克思首先从所有制角度阐释: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工人阶级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只能依照资产阶级的要求,通过大量劳动提供剩余价值以换取劳动报酬——换言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非由劳动者身份的工人阶级决定。
其次,马克思还着重强调,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在他看来,生产资料作为社会财富创造的必要因素,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大自然。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用水,以及用于耕种的土地,都是大自然经长期演化孕育而成的产物。
马克思对自然界重要性的强调,实则蕴含着“创造财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深意,这也恰恰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
对于“铁的工资规律”的批判
马克思首先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工人阶级因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若要生存就必须出卖劳动力、提供剩余价值,以此获取维持自身生存的基本薪资。不仅如此,资本家为攫取更多剩余价值,还会不断延长工人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紧张程度。而随着工业发展与大机器应用,工人只会愈发受压迫。因此,马克思认为,与其说要废除所谓“铁的工资规律”,不如从根本上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制度。
即便如此,在生产力尚未得到极大发展之前,社会主义社会的工资仍是对无产阶级劳动的回馈,也是社会财富得以共享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正因如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今天,我们仍需强调不断提高工人基本工资,合理控制贫富差距。
关于不同阶段的社会分配的观点
在明确了财富来源与工资问题后,对于未来社会如何分配社会财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阶段性的观点极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整个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都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而且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消费品的分配也只能遵循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实现按劳分配。在这一阶段,每个人付出劳动后,以劳动量换取同等薪资报酬,这种方式能极大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关于社会分配的阶段性思想,为我们追求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