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春波
为响应“双碳”目标与国企高质量发展要求,节约型企业建设成为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国企党政组织作为企业领导核心,在统筹资源、凝聚共识、推动落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引领效能直接影响节约型企业建设的深度与成效。
强化思想引领
夯实节约意识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国企党政组织要从思想上破题,把节约理念转化为全员共识。一方面强化理论武装,把有关生态和节约的论述纳入学习计划和“三会一课”重点内容,由领导班子带头学、中层干部重点学、基层党员全员学,让管理者意识到节约是长期战略,明晰党政组织领导责任,结合企业特点分析资源浪费风险,推动管理层将节约目标纳入年度规划。另一方面,开展分层分类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岗位职工采取差异化宣传方式:生产一线职工通过车间宣传栏学习节约实操知识,行政后勤人员通过具体浪费案例增强代入感,新入职员工将节约教育融入岗前培训;同时,联合工会、团委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结合历年能耗数据对比,让职工直观感受节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推动节约意识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健全制度体系
构建节约型建设长效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企党政组织要形成“制度+监督+考核”的闭环体系。一是健全专项制度框架,党委牵头成立领导小组,联合多个部门拟定实施方案,确定每个环节的节约指标,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对超量浪费行为实行“一票否决”,把要求嵌入现有制度。二是加大监督问责力度,成立党政联合监督小组,通过定时检查与突击抽查相结合,以数据对比、现场核查等方式排查浪费问题;同时,拓宽监督途径,设立线上线下举报入口,对收到的线索迅速核实处置并反馈结果,构建立体监督网络。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节约指标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党员,对超额完成节约任务的部门予以考核加分,对提出有效节约建议的职工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对未达节约标准的部门,约谈负责人并限期整改,通过“奖优罚劣”倒逼制度落地落实。
聚焦生产实践
促进节约措施精准实施
国企节约型建设的重点在生产、关键在实践,党政组织要立足主业,将节约要求贯穿生产全流程。一是带头改造绿色生产技术,由党委牵头对接科研机构,引进推广节能技术设备,组建“党建+节能技术攻关小组”,针对生产中的高耗能环节开展技术改造。例如,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党员攻关小组,针对乙烯装置裂解炉实施节能改造,通过优化燃烧器结构、改进空气预热系统等措施,使裂解炉热效率显著提升,年节约标准煤约2.3万吨,降低生产成本数千万元。二是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协调生产、环保、后勤等部门,构建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推动工业废水、废旧钢材、办公废纸等实现二次利用。三是杜绝非生产性资源浪费,党政组织带头践行“简约办公”,推动无纸化办公全覆盖,规范办公设备使用(如下班关闭电源、合理调节空调温度等),严格控制差旅、接待费用标准,从细节处着手减少管理开支。
培育节约文化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国企党政组织要将节约文化融入企业发展血脉,让节约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一方面,挖掘宣传节约典型,党委联合宣传部门,搜集企业内部节约先进个人与集体事迹,如“全年能耗最低的生产车间”等,通过企业官网、党建公众号等平台集中宣传报道;同时,在职工大会上对节约先进典型予以表彰,颁发“节约之星”荣誉证书,让职工在身边找到可学、可比的榜样。另一方面,开展特色节约活动,以“世界地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为契机,由党政组织牵头,举办“节约创意大赛”“节能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职工结合岗位实际提出节约金点子、展示节约实践成果。例如,某国企开展“党员带头·节约有我”创意大赛,职工提交的“办公废纸折纸盒”“废旧零件制作工具架”等创意被纳入企业节约举措推广,既激发了职工参与热情,又产生了实际效益。此外,推动节约文化融入企业日常,在职工食堂设置“光盘行动”提示牌,在生产车间悬挂“节能操作口诀”,让职工在工作、生活场景中随时感受节约氛围;同时,将节约理念纳入企业文化手册,在新职工入职培训、新党员转正谈话中强调节约要求,确保节约文化代代传承,为节约型企业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为响应 “双碳” 目标与国企高质量发展要求,国企党政组织从多维度推进节约型企业建设:强化思想引领,将节约理念纳入学习与宣传教育,筑牢全员意识;完善“制度+监督+考核”闭环体系,以“奖优罚劣”倒逼落地;聚焦生产实践,推动绿色技改、资源循环利用与非生产性浪费管控;厚植节约文化,宣传典型并开展特色活动,营造全员参与氛围,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资源节约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