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提升乡镇统计数据真实性的管理机制与优化路径分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王惠峰


统计数据是政府开展科学决策以及实施社会治理非常关键的参考依据,其数据的真实性会直接关系到宏观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受限于统计基础欠佳、人员素养高低不一、考核压力过重等状况,一些乡镇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失实,隐瞒不报或胡乱填报的现象时有出现。提升乡镇统计数据真实性,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又是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础的必要举措。

一、乡镇统计数据真实性管理的问题分析

1.统计制度与考核机制缺陷

目前,乡镇统计数据工作在制度设计与考核环节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问题。一些考核指标过度强调经济增长速率、投资规模、产业体量等量化产出,却忽视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这种唯数字政绩的导向,容易使基层干部在填报工作中产生按上级要求凑数的想法,进而出现虚报、瞒报、漏报等问题,导致统计数据与实际状况脱节,无法如实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同时,考核机制过分依赖最终统计数据,缺少对统计过程的监控及数据源头的核实,导致部分地区更热衷于包装数字,而非重视发展的质量与核心价值。

2.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不足

除制度与考核漏洞外,人员方面的因素也对乡镇统计数据工作的质量形成了制约。基层统计工作者普遍存在专业底子薄、培训机会少、业务水平低等问题,这导致其在数据采集、梳理和剖析过程中易出现差错。部分统计人员对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认识不足,难以快速、精准地掌握实际发展状况;加之统计任务繁杂但人员配置有限,一些人员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乡镇统计数据在专业性、科学性与可靠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3.监督与责任追究不完善

乡镇统计工作底子薄弱,人员兼职化现象突出——多数统计人员并非专职,而是由财务、经济、农业等部门人员兼任。这些兼职人员对统计专业知识掌握浅薄,未接受过全面系统培训,在运用统计方法和口径时不够标准,采集、整理和填报数据时易产生误差。同时,乡镇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长期缺乏稳定的岗位和职业化发展路径,导致统计工作时常处于临时拼凑的状态,进一步加剧了数据真实性隐患。

二、提升乡镇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路径探索

1.健全制度与指标体系

要提高乡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首要任务是完善制度并改良指标体系。在制度构建上,需调整以往GDP、唯增长的考核导向,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纳入考核内容,切实树立以真为先的管理理念。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设计框架,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指标,避免一刀切导致基层数据脱离实际。此外,需为数据采集、审核、反馈等全流程制定明确标准和操作规范,让统计人员执行任务时有规可循,减少主观随意性和自主裁量空间。

2.提升人员专业能力

乡镇统计工作的关键在人,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是确保数据真实的重要办法。要强化对统计人员业务方面的培养,打造常态化和系统化的培训格局,定期开展统计法规、信息化工具应用等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统计办法、标准的数据处理流程以及最新的信息化工具。要稳步促进统计岗位的专业化与持久化,降低兼职比例,增添专职统计人员数量,根据乡镇规模配备足额专职人员让有专业素养的人长期承担统计工作,确保工作的连贯性和稳定性。要构建激励体系,对统计工作成绩优异、数据真实可靠的人员进行表彰与奖励,并在评优晋升中予以倾斜,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

3.强化监督与技术手段应用

对于乡镇统计数据的管理而言,将监督机制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的重要做法:应构建多元化审核架构,上级部门要加强抽查与实地查证,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审计,避免自填自审的弊端;需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体系,对虚报数据、隐瞒不报等行为严肃问责,营造造假必惩的监管环境,加大数据造假成本;要全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统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全流程可记录、可追踪;要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数据、在线比对验证等方式减少人工介入,增强数据真实性与及时性;要推进跨部门数据互通,利用多源信息开展交叉核实,提升统计结果精确度。

综上所述,乡镇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不仅关乎基层治理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还会直接影响国家宏观决策的精准度与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乡镇统计工作依旧面临制度有缺陷、人员匮乏、监督不严格等问题,且各问题相互交织制约,迫切要从完善制度与指标体系、增强统计人员专业能力、强化监督和技术手段运用等多方面协同开展。只有完善制度严格约束、人员素养提升与技术赋能相融合的长效体系,形成多维度联动的保障机制,才能够从根源上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为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稳固的统计支持。

(作者单位:山西省泽州县统计局乡镇统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