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央企专业化重组的改革方向 ●是央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里程碑 ●是对重庆区域化发展的利好
本报特约撰稿 李锦
7月29日,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重庆挂牌成立。长安汽车成为第100家中央企业。
从今年2月起,长安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长安与东风官宣合并又官宣独立。现在,长安汽车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分立、升级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独立中央企业(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为第100家中央企业,这是国企改革与汽车产业战略转型的里程碑。
从长安汽车重组过程,我们可以进行国企改革的规律性的探讨。
长安汽车的成立意义有四个
这家新央企拥有117家分子公司。这次重组是国家推动央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整合步伐正在提速。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至此,我国形成的三大央企汽车集团,将更好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品牌。其意义与发展方向可综合为以下四方面:
意义一:是央企专业化重组的改革方向。如果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合并,规模大了,但是大有大的难处,这116天没有谈好,最后是分开了,证明改革的自主权问题。东风汽车是副部级单位,长安汽车是正局级单位,规模大不如专业化,这样长安汽车就省去了请示汇报的周期,效率提高了,这是有利于改革的。谈判116天后终止,新的分立方案避免强行整合的管理摩擦,彰显国家从“规模整合”转向“专业聚焦”的改革逻辑。
意义二,是央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去年以来连续成立几家央企,大致上属于两类,一类涉及战略安全和能源安全,一类涉及新质生产力,显示了重组的方向。然而,新质生产力的中央企业还不够多。长安汽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专门成立新质生产力的二级企业有一些,一级企业还很少。作为标准的新质生产力行业,长安汽车主要经营业务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汽车销售、金融及物流服务、摩托车等。新央企未来将着力打造智能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新质生产力,探索海陆空立体出行新生态,并加速全球化发展。
汽车行业民企相当发达,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曾经国企不如民企,民企不如外企。这两年局面大为改观,央企起来了。新能源汽车以长安为标志,是大格局的变化。长安的汽车和比亚迪的汽车,肯定要有一番竞争,就行业而言,将来新能源汽车还是要合并的,现在还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
意义三,是中国汽车行业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汽车行业产业格局将会重构,打破“三足鼎立”旧序。此前央企车企以一汽、东风为主导,长安独立后形成“三巨头”新格局。长安以新能源与智能化差异化定位(一汽强于燃油车、东风侧重商用车),避免同质竞争,推动央企资源向高增长赛道集中。
意义四,是对于重庆的区域化发展大大利好。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以前还没有一家中央企业,现在有了。对于重庆来说,是填补了空白,这对西南地区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四川已经有个东方电气,下一步可能还会增加。估计,重庆这家新央企能带动本地超1000家零部件企业,预计五年内新增5万就业岗位,助推重庆GDP年增1.5个百分点;同时,新央企总部落户重庆,将彻底改变重庆"制造业强、总部经济弱"的格局。
央企总部在重庆的设立,不仅带来GDP贡献,更将促进高端人才集聚与产业链掌控力提升,为长安汽车创造更有利的区域发展环境。重庆地方政府势必加大对长安汽车的支持力度,形成“央企-地方”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从国企改革的角度看长安汽车
长安汽车,从军械制造到合资,再到新能源时代的发展,堪称一部中国工业的缩影,也体现中国汽车企业改革的全过程。
1958年,长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吉普车“长江牌46型”,开启了汽车制造之路。1983年,长安和日本铃木达成技术合作,开始进入微型车领域。1991年正式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总厂”,标志着它向专业汽车制造企业的转型。2001年,长安福特合资公司成立,迅速成为中国市场的重要力量。然而,合资依赖的危机在2018年开始显现。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品更新滞后,长安福特销量遭遇断崖式下跌,年营收从2016年的1265亿元暴跌至2021年的不足300亿元。2019年,长安从合资企业获得负19亿元投资收益,导致上市公司全年亏损26.5亿元。但长安汽车因祸得福,比其他车企转型更早。2017—2024年这七年,长安自主品牌销量增长72.3万辆,占总销量比例从2016年的58%飙升至2024年的93%。2024年,长安汽车销量达268.4万辆,创七年新高。其中自主品牌销量222.6万辆,占83.1%。
这一转型速度远超中国汽车同行。反观国内一些大型汽车集团,当下正在经历长安汽车七年前的阵痛:有的2024年合资收益从破百亿暴跌至负13亿元,有的因合资收益减少64%而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长安提前遭遇的危机,逼出了其自主创新的“狠劲”,也成为中国大型汽车集团转型的一次尝试。
2025年上半年,长安汽车以135.5万辆的销量,创下近八年新高,同比增长6.8%。其中,新能源车贡献了45万辆,同比增长48.8%。长安看上去,趋势向好。
与东风重组合并,有一举超越比亚迪说法。今年2月重组公告,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重组计划,符合国务院国资委推动的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方向,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现在的结果是长安自主与独立。
从改革角度来讲,长安自主与独立更有利于发展。
首先,在于体制松绑与资源赋能。决策效率跃升,从二级子公司跃升为一级央企(第100家央企),这种身份转变,意味着决策链条的革命性缩短——过去重大战略需经兵装集团审批,如今直接对接国资委,管理效率将获得质的飞跃。在汽车产业快速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决策效率的提升将为长安赢得宝贵的时间窗口。
其次,政策支持与资源获取能力随之增强。作为一级央企,长安汽车有望获得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包括新能源补贴、关键技术攻关资金等。在国资委“聚焦主责主业”的改革导向下,长安可以剥离非核心资产,集中资源投入智能网联、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领域。2024年国资委开始对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业务实施单独考核,重点评估技术突破、市占率与发展潜力而非单纯利润指标,这种考核导向有利于长安持续投入新能源转型而不必过分担忧短期利润压力。
长安汽车任重道远
当然,独立央企的身份,赋予了长安汽车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也意味着必须独自面对市场竞争的全部压力。2025年第一季度,长安总销量同比增速仅1%,其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停滞在35%左右。民营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先发优势和灵活机制,对长安这样的“国字辈独苗”形成巨大压力。特别是在价格战背景下,受行业头部车企全系降价波及,长安深蓝的同比增速明显放缓,显示出其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上的相对劣势。管理体制的适应性挑战也不容小觑。
长安汽车面临市场竞争将白热化。国内有比亚迪、吉利等加速新能源布局;特斯拉持续降价挤压利润空间。在国际上,需突破欧美技术壁垒(如欧盟碳关税),避免“大而不强”。
从二级企业跃升为一级央企,长安汽车需要快速建立与之匹配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虽然减少了汇报层级,但作为央企的决策程序可能仍比民营车企更为复杂。如何在保持央企规范性的同时,获得接近民营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以体制创新激活技术革命,缩短决策链加速固态电池、AI驾驶落地,将是长安管理层的重大考验。
此外,技术突破的紧迫性因独立而加剧。独立后的长安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运营好现有业务,而且能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等“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否则难以摆脱对技术合作伙伴的依赖,不能真正获得市场主导权。未来成败系于三点:技术量产效率、全球化深度,以及对“新汽车可进化机器人”。
新集团目标是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前途可期。
总体上看,不仅对于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对于新质生产力,对于国企改革,对于汽车行业的结构调整都是很有意义的。第100家央企的成立仅仅这个数就有点里程碑意义,当然以后央企还会要成立一些的,不光是战略安全,还包括新质生产力,包括去产能。央企的合并与新设立,与此前成立的国家管网集团、中国稀土集团、中国数联物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雅江集团等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实上,近些年新组建的央企,都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新央企,都是新一轮国企改革要求“增强核心功能”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