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雪艳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发展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绿色制造支持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在激励企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广西作为资源型地区,面临绿色发展压力与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深入研究财税政策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与政策价值。
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内涵与发展逻辑
制造业绿色转型是指在环境约束和资源限制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制造业利用绿色技术创新、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友好型模式,推进清洁化、低碳化和智能化发展,协同提升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绿色转型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进,更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下,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科技驱动、产业政策调整、环境规制强化等手段引导制造业绿色升级。中国制造业在能耗高、排放大的现实基础上,已逐步向绿色效率提升与智能演进方向发展。绿色转型的核心逻辑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优化与生产体系重塑三方面,形成绿色产品供给与绿色消费互动反馈的螺旋机制,推动制造业系统性跃升与可持续发展。
激励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财税政策研究
现行财税政策主要体现在绿色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两类方式。绿色税收优惠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意愿,降低企业转型中的环境成本与制度成本,从而提升绿色研发与产出能力。财政补贴对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增强研发投入能力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非国有与规模较大的制造企业中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当前的财税政策效果存在地区差异性与适度区间问题,因此亟待在明确政策目标、增强执行精准性基础上,构建更系统、协同的绿色财税支持体系。
财税政策促进广西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路径
1.推动绿色税收优惠制度精准落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快绿色税收政策在制造业中的精准落地,依托自治区现有产业布局,建立涵盖申报、审核、跟踪的全流程绿色税收优惠执行机制。对于符合绿色发展导向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制造企业,应明确具体的税收减免范围、时间和幅度,并同步建立由财政、生态环境、税务等多部门组成的协同管理平台,保证税收政策落实到项目、落细到企业。结合国家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要求,可以优先对在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等方面认定的制造企业实施增值税、所得税等税种的减免扶持。
广西还应将晶飞能源科技、远景能源科技等绿色龙头企业作为绿色税收政策的重点支持对象,形成以重点带动区域、以绿色带动全链条的激励格局。为提升政策执行效率,还需推动税务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指标数据系统的对接,提升对绿色项目的自动识别与税收政策匹配能力。
2.构建财政补贴资金多元投向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健全财政补贴政策的结构设计,建立多元投向机制,扩大财政支持的覆盖广度与产业协同性。财政资金应向具有绿色溢出效应的制造环节倾斜,优先支持智能化生产线改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环保设施升级等高效能转型项目。针对新能源汽车、风能设备、储能电池等快速增长产业,应实施“财政引导+企业配套”的共担机制,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投资力度。对于传统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建材等领域,财政补贴应结合其绿色转型路径,引导企业发展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如优质铜箔、汽车铝轮毂、航空铝型材等,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广西还需引导市县政府设立专项绿色转型基金,并探索将社会资本引入绿色财政补贴体系,政府出资撬动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为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提供稳定、长期的财政金融支持保障。
3.探索数字化转型财政激励政策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探索面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财政激励政策体系,针对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设等关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分阶段绩效奖励及技术服务采购等支持方式。对建设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能效监测和碳排追踪的制造企业,财政部门应配套技术引导经费,并优先纳入自治区绿色转型示范试点。依托广西数字政府工程,应推动财政、工信、科技等部门联合建立“绿色+数字”财政激励目录,对数字化设备采购、智能工厂改造、工业软件研发等项目设定专项资金池,按项目类别、能效提升幅度及投入产出效益分类核定补助额度。此外,应完善相关财政资金的评估反馈机制,运用数字工具动态监测资金使用成效。
4.优化财税政策激励的评估反馈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财税政策激励评估反馈机制,推动财政资金从“事后补贴”向“全过程管理”转变。在政策实施前期,应依托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和地方高校研究机构,建立绿色财税政策影响预评估模型,结合产业特征和企业能耗数据,科学测算财政支出与绿色转型产出之间的边际效应。在政策执行阶段,财政与税务部门应联合建立“项目+企业”双维度跟踪机制,依托大数据技术对补贴流向、使用效率和能效改造结果进行动态监管。
在政策周期结束后,应组织第三方开展绩效审计与实地核验,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参数、优化资金配置。广西还可以探索“绩效导向+激励分档”的资金发放模式,将绿色转型成效作为核定下一轮激励额度的重要依据,提升政策激励的持续性与精准性。
5.强化绿色财税与产业政策联动协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推动绿色财税政策与自治区产业政策深度融合,构建财政引导、产业承接、市场协同的绿色政策体系。广西可在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时,设立绿色导向型财政支持条款,将财税激励纳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战略性产业链的全过程发展路径。对于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装备、储能电池等绿色产品产能扩张显著的产业,应同步配套专项税收减免与设备升级财政补贴,形成“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市场拓展”一体化政策支持链条。同时,广西应加强自治区内重大制造业项目的财政统筹管理,推动相关政策统一归口协调,避免部门间政策叠加与资源浪费;依托现有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应组织多部门联合发布绿色财政与产业扶持目录,明确企业申请条件与办理流程,促使政策红利应享尽享。
总之,广西制造业绿色转型正处于关键窗口期,财税政策作为引导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已在推动企业节能减排、设备更新与智能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应持续加强绿色财税政策顶层设计,健全以绩效评估为导向的财政支持体系,建立覆盖绿色转型全过程的资金管理机制;应构建财政、产业、环保等部门协同工作平台,聚焦重点行业、关键环节,优化资源配置路径,借助“资金引导+政策配套”双重驱动,形成绿色制造高质量发展合力。
本文入选2024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财税政策对促进广西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KY165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桂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