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鑫
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双重浪潮下,塑料文创产业正经历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深刻变革。探索一条兼顾文化价值、经济效能与环境正义的塑料文创产业可持续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新质生产力赋能塑料文创产业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技术革命对传统生产模式的系统性更新,其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在塑料文创领域呈现出独特的实践逻辑。从生产流程看,智能化不仅体现在3D打印技术对模具依赖的突破,更在于算法驱动下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反馈闭环的形成。绿色化转型则需突破单纯材料替代的局限,转向全生命周期生态效益优化。融合化趋势下,数字版权交易平台与实体生产的联动催生出虚实共生的新型产业链,对传统的知识产权法构成双重挑战。
新质生产力赋能塑料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法律保障路径
一是建立动态法规标准机制。首先,构建新材料分级认证体系,设置实验性材料、过渡性材料、普适性材料三级认定通道,允许创新材料在限定场景中先行先试。其次,更新智能技术版权规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增设人机协同创作条款,明确人类创作者的实质性干预标准,要求算法训练方公开基础数据来源,防止文化元素滥用。最后,推行跨部门技术合规协调制度,由生态环境部、工信部、文旅部等联合制定《复合技术应用指南》,将材料性能、文化影响等指标纳入统一评价模型,消除标准割裂导致的合规内耗。
二是实施文化价值优先、材料弹性适配法治原则。其一,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将非遗认定标准从材质原真性转向技艺传承度,允许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材料。其二,同步建立文化保真度认证体系,对塑料文创品设立造型还原度、纹样清晰度等专项指标,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强制检测范围。其三,构建全生命周期责任链机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生产企业按产品预期环境成本预提回收基金,创设绿色技术银行制度,并根据流通环节分解责任份额,生产者承担材料选择与工艺优化责任、销售者履行回收信息告知与逆向物流责任、消费者落实分类投放义务。
总之,新质生产力对塑料文创产业的赋能,既是技术革命催生的产业机遇,又是法治文明演进的时代命题。唯有实现制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深度交融,方能在守护文化根脉、释放创新活力、维系生态安全的多重目标下,真正激活塑料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动能,为全球文化产业升级贡献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实践智慧。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