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旅游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其中乡村旅游作为关键模块,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成效显著,发展态势迅猛。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市居民受限于快节奏生活与钢筋水泥环境,更倾向于逃离城市、前往乡村,感受田园风光、传统村落等自然风光与民俗节庆、手工艺传承等独特人文环境;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基础设施配套等举措对乡村旅游大力赋能,让这一领域既成为旅游产业效益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又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其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尤为突出。本文以乡村旅游的特点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旨在通过明确这种带动作用,为探索科学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措施提供依据,确保农村经济沿着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一、乡村旅游的特点
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围绕自然风光、乡村文化、风情民俗等开发的旅游产品,涵盖娱乐、观光、购物、度假等多元化形式,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路径。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乡村景观丰富,作为新型旅游形态,巧妙融合乡村人文风情与自然景观,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与蚕桑文化、西北乡村的黄土窑洞与剪纸艺术,吸引力具有地域独特性。二是地域多样性与时间可变性显著,旅游资源涵盖乡村传统习俗(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会等)、劳动形态(如插秧、采摘等)以及自然风貌(如梯田、山林、溪流等)等,不同季节推出的旅游产品各有侧重,春季主打踏青赏花、秋季侧重农事体验。三是实践性和体验性突出,并非简单的观光游览,还涉及风土人情体验(如学做农家菜、参与民俗仪式等)、娱乐、科学考察、访祖等众多项目,游客能深度沉浸于乡村生活,且因依托本地资源开发,前期投入相对可控,效益较高且风险性较低。
二、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具体表现
(一)农业发展路径多元化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推动农业发展路径多元化,是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支撑。由于乡村旅游具有综合性以及涵盖内容广的优势,为多部门、多产业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综合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乡村旅游既要将农村资源的经济潜力最大化调动起来,又要依托于农业的多元化路径,达成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在这一战略导向下,乡村旅游除了是旅游经济之外,更是有机融合了乡村文化、农业以及旅游等多方要素,使得农业发展方向明确且具备充分的战略政策支持。随着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农业摆脱了传统单一生产功能的模式局限,衍生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崭新模式。农业转型过程中,其经济功能和产业链条均朝着丰富化与延伸方向发展。乡村旅游与农业的深入融合,在农业原有生产功能基础上,增添了文化传播、体验、观光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农业功能拓展。在多元化发展模式支撑下,农村经济焕发出韧性与可持续性特点,更具竞争力。乡村旅游的鲜明特色之一是游客自主参与程度高,体验性旅游项目占比大(如农产品采摘与品尝、农田劳作体验等)。由此,农村当地生产的新鲜蔬果、禽蛋等农产品可随旅游业发展就地销售,省略中间运输环节,降低了农产品因运输损耗、仓储成本带来的交易成本。此外,通过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将其制作成便于携带与保存的伴手礼(如腌制腊味、果脯、手工辣酱等),能显著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农民增收提供又一稳定渠道。
(二)农村资源配置合理化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系统化整合了农村地区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及自然资源,通过推动农村资源配置合理化发挥带动功能,使资源利用结构更科学。乡村旅游让原本的农业用地焕发生机,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多功能利用,取得了可观的土地资源使用效益。同时,乡村旅游发展会同步吸引本地资金与外来资本,有助于整合农村经济资源,提高资本资源利用率。通过多维度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农村的山林湖泊、古村老宅等自然资源与民俗技艺、传说故事等文化资源被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体验(如古村研学项目、非遗手工艺工作坊等),由此实现了农村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道路硬化、水电改造、网络覆盖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既满足了游客需求,也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者形成良好互动。乡村旅游对资源配置的带动作用还呈现出资源整合效应,对文化、农业、自然等资源的开发具有综合性,如“稻田景观+农耕体验+稻米文创”的组合开发,促使农村经济增长模式更具特色。此外,乡村旅游通过提高资源分配合理系数及利用多元化水平,可获取优越的资源产出效率,助力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区能够被打造成宜居乡村,成为农业综合开发及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三)就业机会更为丰富化
乡村旅游发展使得就业机会更为丰富,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模块,有效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工作岗位供需不平衡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不仅提供旅游产业相关工作岗位,还衍生出服务行业、乡村特色手工艺品制作行业、农家乐餐饮行业等,大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缓解了因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农村人口过剩及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带来的就业压力与难题,显著强化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潜力。乡村旅游发展还为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创造了条件,使农村劳动力结构更合理。以往农业经济发展中,农村人口就业机会较少且集中在农忙时段,这是乡村人员前往城市谋求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乡村旅游推动第三产业兴起,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从体力型向技能型、服务型转变)和就业质量(收入更稳定、工作环境更完善)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农村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农村地区的经济韧性,减少因外部经济波动对单一农业产业的冲击。此外,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服务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拓宽了农村就业渠道,还转变了村民的就业观念——不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而是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创造就业机会,如村民自主经营民宿、开发特色小吃,成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与服务者,从而提高收入。
(四)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体现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工具。乡村旅游发展既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从市场层面看,乡村旅游有助于村民与城市游客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密切乡村和城市的联系,促进旅游市场发展。城乡经济发展相互依存,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加快了追赶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文化层面看,乡村旅游所展现的文化与城市文化、思维方式形成对应,是不同生活品质追求及思想观念的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村旅游发展是城乡文化、城乡经济及城乡社会的过渡衔接,不仅有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还为乡村文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乡村旅游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了农村的城市化社会水平,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稳步落实背景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行业,能对农村经济起到显著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农业发展路径多元化、农村资源配置合理化、就业机会更为丰富化、助力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方面。这促使农村经济的增长机遇增多,深层次调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为高质量完成乡村振兴任务创造了优越条件。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夏庄镇平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