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小语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表述为“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孟良崮地区作为该精神的核心承载地,主峰归属沂南县孙祖镇,战役遗址横跨沂南、蒙阴两县,形成“一地两属”行政格局。这种空间分割虽对红色资源整合构成挑战,却为区域联动发展提供了特殊机遇。当前,沂蒙精神驱动产业转型面临深层矛盾:2023年沂南县第一产业占比达22.3%,远超山东省6.7%的平均水平,农业主导特征显著但生产波动剧烈(粮食产量增长7.9%、蔬菜下降3.1%),叠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下滑6.3%、民间投资萎缩31.4%,形成农业波动、工业疲软、投资失速的三重压力。区域经济亟待通过精神赋能重塑发展韧性,创新红色资源整合机制,打破行政分割藩篱,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以实现经济转型与精神传承的良性互动。
沂蒙精神的形成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民主政权建设等实践,将阶级理论转化为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的具体行动,催生出“军民水乳交融”的价值体系,这种传承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现代性的创造性融合。考古研究表明,大汶口遗址印证了该地区“俗尚气力”的文化特质,而党的革命理论通过批判性继承,将其升华为“生死与共”的信仰纽带。
物质空间重构方面,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以五角星穹顶符号化设计强化精神崇高性;临沂打造的“红色文旅走廊”串联28处遗址,年均接待研学团队超1200批次。教育传播形成分层体系:基础教育开发《沂蒙山小调》等音乐课校本课程;临沂大学研究院近五年产出省部级课题47项,党员干部教育创新“现场教学+情景党课”模式,“一把镢头一张锨”案例入选全国干部教育优秀库。此外,传播方式完成从单向输出到沉浸体验的转型,AR技术使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游客体验感提升37%,情景剧、红色剧本杀等具身参与项目年均吸引超过30万人次。
临沂打造“红色文化+影视产业+研学教育”融合模式:孟良崮景区运用AR技术重构战场场景;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推出《沂蒙六姐妹》等作品,年接待游客400万人次;九间棚村通过“红色研学+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年收入2000万元。2022年,该地红色文旅产业链创造12.3万个岗位,其中数字技术岗占比21%,超行业均值。此外,岱崮地貌旅游区活化军工遗址开发实弹射击项目,年收入增长28%,验证了红色资源产业融合的创新效能。
构建“云上战场”数字孪生平台革新革命历史认知。已成功的故宫案例显示,数字化触达使潜在游客转化率提升26%,38%的线上体验者转化为线下游客,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大幅增长。这种“认知-认同-行动”的转化机制,通过数字媒介实现了精神传承与经济增长的联动。当前需突破体验场景碎片化问题,深化AR角色扮演等沉浸式项目,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电商转化”的闭环生态。
未来需着力破解“行政分割”与“产业同质”双重困境,建立跨县域红色旅游联盟,实行门票互通、线路共营机制。重点培育数字内容生产、智能设备服务等新业态,推动红色资源向生产要素转化。建议构建“精神赋能指数”评估体系,量化文旅项目中的精神转化效能。通过深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三元驱动模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本的价值倍增。数据显示,全面数字化转型可使区域旅游综合收入提升40%,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可持续动能。
孟良崮地区以红色资源转化构建共同富裕范式:将战役遗址转型为党性教育基地,把红色故事开发为沉浸式项目,重构“水乳交融”的传统,形成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融合路径。
数字化技术构建“虚实共生”经济生态,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公共产品。主播吕玉霞通过短视频打造文化IP,单场直播吸引50万人次,带动300万元的农产品销售。数据显示,数字化使年轻游客占比达63%,民宿入住率提升73%,形成“精神认同-消费转化”闭环。当前,需突破沉浸式体验深度不足的瓶颈,通过AR强化历史场景交互,构建“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电商转化”全链条模式,推动红色资源创新效能最大化。
孟良崮红色教育正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延伸,虚拟现实技术已实现历史场景的时空突破。临沂“智慧旅游”战略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区块链技术保障红色IP版权价值。短视频平台创新传播方式,“云研学”使年轻群体参与度提升42%,催生数字文创、在线教育等新业态。建议构建“红色元宇宙”平台,开发可定制的虚拟战役剧本,将游客参与度提升至85%,同步完善数字营销矩阵,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代际穿透与价值增值。
孟良崮依托“两山”理论推动生态文旅综合体建设,通过实施山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生物多样性恢复率达38%,为生态研学创造物质基础。借鉴厉家寨“整山治水”经验,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协同模式,光伏发电技术使景区碳排放降低2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共享农庄等新型集体经济,居民收入的35%来自生态旅游产业链。数据显示,绿色产业培育使乡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19%,验证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富民效能。
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品格为引领,构建起红色文化价值转化的实践范式。临沂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协同机制,将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标准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景区治理的有机衔接。数据显示,红色IP衍生品产值已占文旅总收入的28%,印证了精神价值向经济动能的转化效能。孟良崮地区的实践表明,沂蒙精神的内核与现代产业逻辑的结合,正形成可复制的共同富裕示范路径。
基金项目: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沂蒙精神与山东省地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研究》结项论文,立项号:L2024Y10280154。
(作者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