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校思政课是铸牢各民族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目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水平有待提高、课程协同性不强等问题,需夯实教学基础、强化课程协同,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
(一)有利于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使教学素材更加多元化,为课程注入多维度的民族文化、历史实践及理论视角。这不仅丰富了教材的思想深度,更通过跨学科、跨文化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结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设计研讨专题,既能增强课堂互动性,又能以情感共鸣提升民族教育的说服力,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育人实效的双重突破。
(二)助力学生树立团结意识,增进民族认同
高校是各民族学生聚集的地方,是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阵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进而将“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维护民族团结的积极践行者。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让共同体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在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中,以专题讲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主要通过教师理论阐释结合视频观看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一些教师未重视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价值及实践路径,缺乏系统性学习与实践探索,导致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例如,在涉及民族政策解读时,因理论储备不足,易陷入“照本宣科”的困境,难以回应学生关切。
其一,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分化。部分高校虽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教学实现资源整合,但仍有高校采用独立教学模式,致使不同思政课程间出现知识点重复,既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又削弱了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其二,课程思政融合深度不足。工科专业相较文科,在思政元素融入中面临更大挑战。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的融入存在碎片化、随意化问题,难以实现思政教育对专业教学的深度浸润。其三,跨课程协同机制缺位。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尚未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课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缺位,教育目标与育人实践难以形成合力。
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其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第一,广大思政课教师需在持续学习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要精读经典原著、专业文献及重要期刊,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反哺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深度与育人效果;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需积极革新教学观念,主动接纳并运用线上教学平台与技术,切实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融入实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立体化教学中真正入脑入心。
高校需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元素,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相关课程应聚焦相关理论课程,系统融入民族观念与共同体理论等核心内容,通过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筑牢共同体认知根基;自然科学类相关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其内在的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并以此为动力将所学服务于国家与民族发展。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嵌入党课、团课及主题活动,通过红色实践、民族文化体验等多元形式,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注重统筹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其他课程的隐性渗透,使二者在育人目标上同向同行,带领学生实现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坚定实现民族共同繁荣建设的知信行统一。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又是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的必然要求。面对教学实践中的现实挑战,需以教师能力提升为核心、课程协同机制为纽带、数字化创新为助力,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青年学子心中扎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