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单晶 李后强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1935年1月19日到1935年5月9日之间,历时近四个月。在这段时间内,中央红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成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被毛泽东称为“平生得意之笔”,也被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赞为“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四渡赤水的历史价值在于“四渡赤水智慧”(“四渡智慧”),对于我们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使命具有重大意义。

古蔺山形
第一,“四渡智慧”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掌握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四渡赤水所蕴含的智慧,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巅峰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艺术、哲学思想和实践智慧的集中展现。不但提出了过河的任务,而且建造了“桥”与“船”,这一智慧体系涵盖战略决策、战术执行、领导力及群众路线等多个维度,被称为“四渡智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一)从战略思想来看,是灵活应变与目标导向的统一
1. 动态调整的战略思维。四渡赤水的核心在于“以变制变”,通过四次渡河行动的反复迂回,打破敌军围堵。例如,一渡避敌、二渡歼敌、三渡调敌、四渡甩敌,始终根据敌情变化调整战术,体现了“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辩证思维。这种灵活性与《孙子兵法》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思想高度契合。
2. 目标明确的战略定力。尽管战术上灵活多变,但战略目标始终清晰——保存实力、突破封锁、北上抗日。这种“方向不变,方法万变”的智慧,既避免了盲目行动,又确保了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从战术方法来看,是矛盾利用与资源整合的极致
1. 借力打力的矛盾策略。红军充分利用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如川军、黔军、中央军的地盘争夺),通过佯动、牵制等手段调动敌军,形成突围空隙。例如,三渡赤水时大张旗鼓西进,诱使敌军主力西调,为四渡创造机会。
2. 资源匮乏下的创新突破。在物资短缺、装备落后的条件下,红军以“运动战”弥补实力差距。例如,通过快速机动、夜间行军、简化装备等方式,以3万兵力牵制40万敌军,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
(三)从领导艺术来看,是统一指挥与民主决策的结合
1. 集中统一的领导权威。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得到巩固,中央政治局通过多次会议(如苟坝会议)统一决策,确保行动一致性。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是战役胜利的关键。
2. 民主决策与基层信任。红军在战术执行中注重听取基层意见,例如通过侦察兵反馈调整路线,同时依靠群众支持(如百姓协助架桥、提供情报),形成军民一体的战斗力。
(四)从哲学内核来看,是实事求是与矛盾转化的实践
1.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摒弃教条主义,从实际地形、敌我力量对比出发制定策略。例如,放弃原定北渡长江计划,转而采取机动战术,体现了“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观。
2. 矛盾转化的辩证思维。将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进攻,通过“走打结合”将敌军的优势转化为劣势。例如,二渡赤水时回师东进,以歼灭战提振士气,扭转被动局面。四渡赤水的胜利,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毛泽东摒弃教条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将“独立自主”与“群众路线”结合。
第二,“四渡智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
“四渡智慧”是多重维度的综合体,主要体现在“自适应性”和“自主创新”,核心在于“灵活机动、主动求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因势而变、顺势而为”的智慧和战术思想,体现了战略主动权的极致运用。既有军事战术的精妙,又有哲学思想的深邃;既依赖领导核心的权威,又依托群众路线的根基。它不仅是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一种应对复杂挑战的通用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局势的宝贵经验。
1. 坚持战略主动,把握历史机遇。四渡赤水的关键在于“主动创造战机”。当前,中国需在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例如,通过“新基建”布局数字经济,以“双循环”战略应对全球化逆流。这要求领导干部具备“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敏锐性,在危机中育新机。
2. 坚持人民至上,夯实发展根基。四渡赤水的胜利离不开群众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例如通过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健康中国”提升民生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3. 坚持独立自主,增强发展韧性。四渡赤水打破了“洋顾问”的指挥,坚持走自己的路。当前,中国需在核心技术(如芯片、人工智能)上实现突破,避免“卡脖子”风险。同时,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一带一路”合作网络,以制度型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 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安全与发展。四渡赤水的战术创新(如声东击西)启示我们,发展需兼顾安全。例如,在数字经济时代,需完善数据安全体系;在生态领域,需推动“双碳”目标落地,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
第三,在新征程上要吸取“四渡智慧”
1. 强化战略思维,提升领导能力。领导干部需从四渡赤水中学习“全局谋划”与“底线思维”。例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既要推动东部创新策源,又要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避免“一刀切”政策。
2. 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内生动力。借鉴四渡赤水的“灵活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例如,通过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放管服”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3. 推进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将长征精神融入现代化叙事,例如通过影视、文创产品传播红色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全局与局部。四渡赤水的胜利是“整体战”的结果。当前,需协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例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绿色转型重塑经济结构,以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 用“四渡智慧”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1. 推进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与经济转型
古蔺是四渡赤水的重要途经地,二渡、四渡均发生在太平镇、二郎镇一带。当地依托太平渡渡口、二郎滩等遗址,建设四渡赤水纪念馆、红色旅游线路,将革命历史与生态旅游结合。例如,赤水河红军大桥(世界山区峡谷最高塔悬索桥)成为网红地标,带动旅游业发展。
2. 创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实践样本
古蔺曾是乌蒙山连片贫困地区,但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文旅产业、白酒产业),实现从“穷困边区”到“西部百强县”的跨越。例如:郎酒产业,依托赤水河生态和红色文化,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基地,带动就业和税收。特色农业,蔺州甜橙、手工面等农产品通过红色文旅推广,远销国内外。
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精神传承
古蔺通过太平渡陈列馆、岩桑沟兴桥遗址等场景,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除此之外,还修缮多个四渡赤水遗址遗迹,丰富教育课程,吸引党员干部学习“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学校将四渡赤水故事纳入课程,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怀。
4. 加强基础设施与民生改善
红色文旅推动古蔺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升级。交通网络:赤水河沿线的古蔺至贵州习水高速公路贯通,促进区域联动。
民生工程:政府投资改善红军村饮水、电网等设施,提升群众生活水平。重点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酿酒水源。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规划与建设,如太平镇村民通过开办民宿、经营农家乐增收。
一是强化“量子思维”理念,从“牛顿思维”转向“量子思维”(测不准原理、波粒二象性、观察者效应),在“测不准”中把握“确定性”,正如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列为经典案例所揭示的,这种智慧跨越时空,始终能为人类应对不确定性提供启示。
二是强化世界上“没有难题”理念,只要您真正“开心”、开窍,打开“心结”,所有难题都是伪命题,一切问题都是主观问题。
三是强化世界上“没有内卷”理念,只要您足够优秀,优质资源永远稀缺,“内卷”发生在平均值以下,导致1+1<2总量减少。
四是强化世界上“不缺钱”理念,关键是“缺思想”,只要您有赚钱的项目,要把握资本的趋利性、增值性、流动性、转换性等特点。
五是强化世界上“不缺人才”理念,只要您有慧眼和法眼,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都是人才,人人可以成才、成“佛”。
六是强化“深度学习”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主动作为,形成“自组织”特征,不断试错、不断改正,不断升级。
七是强化“自适应”理念,坚持实事求是,学会改变,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克服“经验主义(刻舟求剑)”,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八是强化“辩证思维”理念,把弱势变为优势,做“小而美”“小而强”“小而优”的县域经济、美丽县城。自然不足人工补、特色不足创新补、实力不足开放补、名气不足宣传补。要针对消费者的新需求,创造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心价比”“情价比”。
总结
四渡赤水战役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丰碑,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力、革命智慧的集中体现。通过纪念这场战役,四川不仅能赓续红色血脉,将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还能走出一条“红色引领、绿色崛起”的特色发展之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藏铁路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23XDJ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单晶,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