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云服务企业的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书评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3 5.jpg


■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严建援

 

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云计算作为数字技术发展和服务模式创新的集中体现,将在未来数年内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022年以来,数字经济持续获得顶层设计层面的政策催化,利好催化。“云计算”可以解决信息技术企业于数据管理上成本高昂问题,是当今数字经济时代急需发展的领域之一,自然而然,云计算也被《“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纳入重点布局领域。随着云服务行业进入发展的“深水区”,云服务与行业融合的趋势在不断增强,特别是金融、制造、医疗等高度依赖IT的行业,对基础架构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传统生产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要求,又要满足现代云原生应用的敏捷性要求,还要满足在边缘计算场景中进行简单、统一的管理需求,以驱动企业业务创新。

《云服务企业的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是鲁馨蔓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7YJC630097)的重要研究成果。专著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理念,针对云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察和深度思考。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分别以系统角度、供应链角度和用户角度,针对“云计算服务业的演进机理——云生态系统的渠道角色共生关系——云服务供应链合作与技术创新——基于云保险的风险转移——用户感知威胁与应对策略——信任的破损与修复”的逻辑体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创新和风险转移措施;揭示了用户的感知威胁、应对策略以及信任破损与修复的发生规律及内在机理;刻画了云服务企业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的理论图景与深刻内涵,并对其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总结提炼推进云服务企业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的经验启示,着力探寻我国云计算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与以往研究相比,该书的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上的前瞻性。专著坚持需求导向,对于云生态系统来说,深入理解云服务行业的演进机理和各渠道角色间的绩效关系将进一步提升IT系统效能,发挥云服务在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云服务供应链来说,成员之间通过合理有效的契约设计,可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与服务,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技术创新和风险转移手段,加强与供应链链上及链下成员间的合作;对于用户来说,用户的感知威胁、应对策略以及信任破损与修复的发生规律揭示,有助于云服务提供商从用户心理安全感知层面设计更精准化的服务,进而实现云服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云服务风险逐渐凸显、客户对云服务采纳信心受挫的环境下,本研究对云服务提供商消除客户安全顾虑、提高应对技能提供了一剂良药,为云服务提供商解决风险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对引导云服务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具有引导作用。

二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性。专著首次针对云服务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入手,系统化地寻求云服务企业的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的发展路径。

三是研究方法工具的多元性。专著综合运用共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采取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数理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计算服务领域相关的重要文献以及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与分类整理,形成研究的基础资料。结合系统动力学、数学建模、结构方程、实验研究等方法,以及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验证演进动因、共生关系、技术创新以及风险要素等对我国云服务产业和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科学性。该研究充实、完善了云生态系统和云服务供应链管理理论,丰富并拓展了共生理论和供应链契约的应用范畴。

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云计算让我们看到了IT服务成为公共服务的曙光,但是云服务企业在云技术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完善。该研究对于现实中云服务企业具有决策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既可有效促进云服务提供商合理构建云生态,积极探索共生共赢,又可帮助云服务企业探索创新合作,与用户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而将云保险机制引入到云服务供应链中,一方面提高了云服务集成提供商抗风险能力,将风险转移至第三方保险机构;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客户对云服务采纳的心理壁垒,可作为提高云服务采纳率的有效途径。

该书聚焦于云服务企业的共生演进、合作创新与风险应对问题,研究内容充分体现了IT行业发展趋势和IT服务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该书的出版将为后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互联网经济和新兴技术产业的管理问题提供更高的起点和学术参考价值。